建筑沉降观测技术方案漯河市宏博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二零一四年八月2目录一、任务概况及目的1二、编制依据1三、沉降观测方案1(一)沉降观测的精度、时间、次数1(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2(三)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4(四)施测要点6(五)施测方法7四、沉降提交的资料73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西城锦园古城小区楼位于西城区高铁东侧,澧河北岸,北邻芙蓉江东路,东临九龙山路,南邻嘉陵江路,西邻太白山路,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楼高分别均为层和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参考3#.6#楼的《结构设计总说明》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观测为一般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采用二级观测精度。沉降基准网观测米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o.3x/n,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o.5jn,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i.ojn,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15巾。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w;观测的视线长度:w;前后视视距差:w;视距累积差w;4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2)观测时间、次数此沉降观测为施工阶段的观测,即选用按荷载阶段确定周期,建筑物砌至土0(—般为2-3层拆模后)为第一次观测,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以后每五层盖板观测一次,每期观测时间小于三个小时,内外粉刷完成观测一次(即主体验收前),待工程竣工前再观测一次,总观测次数按楼层数确定。(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基准点的设置: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结合测量规范并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基准点应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作为永久性基准点,并作醒目警示。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施工材料堆场、施工材料运输线路、日后欲建管道、道路、水坑以及施工机械等,本次变形观测的基准点选在远离该建筑物约25米至50米外的坚固地方,埋设不少于3个永久性的基准点,经分析,该区域地基已属稳定。施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并联测到国家高程基点。2.观测点的设置:参考设计图纸,根据沉降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5①参考设计图纸;②建筑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③咼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等的交接处两侧;④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⑤当建(构)筑物出现裂缝时,布设在裂缝两侧。⑥沉降观测标志应稳固埋设,高度以高于室内地坪(土0面)0.2—0.5m为宜。⑦沉降观测点是固定在拟观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采用直径不小于018的螺纹钢,观测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适当地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观测点埋于墙身内的部分应有15厘米,一般民用建筑沉降观测点,大都设置在外墙勒角处。应在砌墙时留出一块砖的位置(或埋时凿开),用高标号水泥沙浆埋固,但不要夹在干灰缝中,对钢筋混泥土柱子,观测点应与柱子的主钢筋焊牢,露于墙或柱外向上弯的标头呈半球形,供立尺用。如果采用拆模后打眼安装,测量标志不宜采用弯钩式而打不实,而应采用直的钢筋略微倾斜向下打进(外露部分略微向上倾斜),便于立尺,观测点距地面应有10至20cm高。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保证观测点稳定。本项目结合现状楼结构特点采用后者来设置观测点。根据3#楼的建筑物的现状结构特点,可确定观测顺序如下:JlfJ2—J3f11—1—2—3—4—5—6—7—8—9—10—11—12—1—116根据6#楼的建筑物的现状结构特点,可确定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