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若水”教育普惠生命成长——平水镇中心小学“百川课程”建设规划方案一、校情分析(一)历史回顾平水镇中心小学地处水乡绍兴之南,若耶溪畔,以老子的“上善若水”思想为指导,着力打造以“若水教育”为主线的特色教育文化品牌。学校自开办以来,在历任领导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稳步向前发展,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以特兴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课程创新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探索可行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办学现状1.师生情况:目前全镇有62个教学班,17021名学生,教职员工147人,其中在编在岗教师147人,大学本科学历达63.3%,大专学历30.7%。高级教师5人,占教师数3.4%,小学高级教师124名,占82.7%,区级骨干教师18人,校级骨干43人。2.发展优势与经验:(1)学校办学规范,严格执行省教育厅课程改革计划,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课程架构能立足学校实际,努力顺应学生发展需求,课程建设目标清晰。(2)近几年新进教师较少,学校师资队伍平均年龄偏大,教学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较强,多年的队伍培养,梯队结构逐步构成,各层面教师课程执行水平均有提高。同伴互助、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3)在“若水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课程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有平水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基础性课程建设中,突出了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柔性课堂”建构为核心的有效教学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拓展型课程建设则是在“百川课程”建设框架的指引下,凸显以推动学习、培养技能、激发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为学校新一轮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学校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设备先进,优越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面临挑战1.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发展不平衡,课程实施还存在差异,一些拓展性课程开设质量还不高,探究型课程仅局限于完成探究学习,校本课程还较薄弱,有待完善。2.近年来,教师课程意识虽在不断增强,但课程的实施能力参差不齐,校内人力资源不足,对学校拓展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形成一定影响。3.基础性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性尚待提高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二、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一)办学理念经过几代平小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紧紧围绕“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长、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在“上善若水”校训理念的引领下,提出了“水善万物立德,长流不息立义,浩瀚无尽立智,水滴石穿立身,奔泻千里立勇”的五种品质和“善良质朴、包容致远、坚毅执着、博爱公平、睿智勤奋、团结热情、正直勇敢”七大精神,形成了“德以强才,教以养性”的校风,“活教、乐教、博教”的教风和“活学、乐学、博学”的学风,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以特兴校办学方针,努力构建至善至美的“若水教育”文化。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围绕“若水教育”理念,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认真严格地落实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努力挖掘具有“乡土”与“山区”特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校本课程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适合平小办学发展的百川课程体系。(二)育人目标1.学生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传统品质的现代中国人”为核心目标,以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实施载体,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结构合理、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未来几年的课程目标落实,将使本校学生培养成“人文底蕴厚,科学精神足,学会积极学习,懂得健康生活,拥有责任担当力,敢于实践创新”的现代小公民。(1)基础性课程建设目标:较好地完成小学阶段学生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养成较好的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凸显教学的有效性,并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2)拓展性课程建设目标:结合教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