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整合提升热点探究热点材料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一、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二、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49.68%,年来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年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三、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率为从年的6.72%下降为4.08%。四、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年增长81.03%。与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知识链接1.考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等。2.考查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3.考查我国人口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构成及受教育程度等)的变化。4.考查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及产生的影响。5.考查我国人口存在的问题。创新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以百分数表示。一般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及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年5月,国务院参事马力指出,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在年出现“拐点”,但仍然有25年“人口红利”期。材料二我国年~年人口资料。年份总人口(年末)0~14岁所占比重15~64岁所占比重65岁及以上所占比重12762722.5%70.4%7.1%12845322.4%70.3%7.3%12922722.1%70.4%7.5%12998821.5%70.9%7.6%13075620.3%72.0%7.7%13144819.8%72.3%7.9%13212919.4%72.5%8.1%13280219.0%72.7%8.3%13397216.6%74.5%8.9%材料三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我国人口抚养比最大的年份是________年,自年以来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的总体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红利”期是指人口抚养比相对较________(大或小)的时期,简述人口红利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并指出“人口红利”期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3)每个国家在经历人口红利时代后,必然遭受相应的人口老龄化之苦。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材料三所示地区进入老年型国家的时间应是________,该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现阶段的人口增长会带来哪些问题?(4)据预计,年至2040年将是中国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也将是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你认为该如何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解析】第(1)题,根据人口抚养比的概念,表中可以看出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最小,人口抚养比最大。自年以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因此人口抚养比不断减小。第(2)题,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越大,人口抚养比越小,经济财富积累就越多,产生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会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多的劳动年龄人口会带来就业压力。第(3)题,据图可以判断在1980年该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7%以上,因此出现老龄化的时间应在这之前。老龄化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第(4)题,从法律制度、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答案】(1)不断减小(或降低)(2)小积极意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社会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3)1980年以前现代型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4)运用立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等。材料解析型选择题1.题型分析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材料呈现方式多样,如文字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