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须改变传统“串讲法”》如东县丰利中学许金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句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然而,我们用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学生自主解决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要想变学生“学会”为“会学”,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一、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读:是指文言文的朗读,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朗读有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文言文的教纲要求也把朗读列为主体。因为要理解文言课文内容,读通课文是前提。首先朗读有利于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训练语言感受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其次朗读时心、口、耳等各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书面上的静态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活”语言,充分活跃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针对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朗读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初读,要求字音准确,自然上口。字音准确要求不误读字词,异读字、词要依语境读出正确读音,通假字读出本字读音等。自然上口就是朗读时不增减、颠倒字、词,不重复字、词,拗口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达到顺畅的程度。二熟读,要求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字句清晰,具体说就是没有句中错误停顿,符合文言节奏,句、段停顿长短适宜。三情读,感情朗读要求以声感人,以情动人,达到以文感人的地步。具体说就是要求朗读者在熟读基础上从课文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和主旨,领悟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写:是指学生理解文言课文后的强化训练的写和对课文写作知识及素材应用的写。强化训练的写可分为课文内容翻译的抄写和课文练习训练的做写。对课文翻译的抄写可采用原文左译文右的对照形式句句对译,使学生强化记忆。课文练习训练的做写,教师要围绕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巧设习题、抓住有代表性的文言词、句型进行练习,使学生在“做、写”中巩固所学知识。如《捕蛇者说》中的“与吾祖居者……与吾父居者……与吾居者……”等句型,捕蛇人生活与乡邻生活的对比练习等。课文写作知识及素材应用的写,是指在完成了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课文的主旨、体裁及写作过程中运用的写作知识等,从大的方面去把握课文。课后及时布置学生去完成与课文主旨、素材相类似的作文或读后感、心得等。把所学的写作知识及时运用。二、课堂交流笔译的文字,领悟翻译的准确性。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2、学生出现的疏漏之处,订正时要让其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如(1)单音词变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3)调好句子的语序(4)强调古今词义的不同。3、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三、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文言文练翻译古今异义的词,翻译省略成分的句子等等。练习题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四、小结每课知识要点,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印象。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搞单打一,不善于综合。因而教师有必要将两篇课文加以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同时让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或主要写法。如:《卖油翁》——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秋水》——说明了盲目自大必将贻笑大方。相同点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了主要人物,都运用了对话描写。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串讲法,是提高初中生理解文言文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应避免机械刻板地运用串讲法。文言文教学须改变传统“串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