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当前,幼儿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许多“民办”幼儿园趁势发展,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落实《幼儿园指导纲要》,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幼教工作者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破解这一课题呢?笔者认为,必须针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采取相应的举措。下面,先来剖析一下农村幼儿教育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1.对幼儿教育的地位缺乏认识,智力开发“滞后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根据对近千名幼儿多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7岁前。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大脑是在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早期教育可促进智力的发展。相反,缺乏早期教育,错过关键期,幼儿智力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印度狼孩卡玛拉8岁从狼窝回到人类社会,到17岁时智力发展才相当于4岁幼儿,就是由于错过教育关键期的缘故。由此可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早期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眼下的农村幼儿教育中,无论是幼教工作者还是家长,却大多误认为孩子进入小学才真正开始学习,幼儿教育只是强调安全,注重养成教育,突出幼儿护理,培养自理能力等,强调让幼儿玩得安全、玩得健康、玩得开心,在幼儿园度过快乐的童年就行,至于怎样习得知识、开发智力等问题,却并不怎么重视。这样,孩子的机能发展就容易被人为搁置,许多机能得不到较完善的发育,脑资源得不到较充分的开发,使幼儿教育错过了关键期。2.对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过高,教育内容“小学化”。现在的孩子一般是独生子女,家长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面对孩子总会问“今天写了多少字”等问题,似乎这些就是孩子进入幼儿园的目的。而很少有家长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认识能力、自主意识、自尊心等方面的发展。为留住生员,满足家长意愿,幼儿园往往会“坚定不移”地满足家长让孩子多学知识的愿望。于是,农村幼儿园教育便难免会违背幼儿教育的规律,脱离幼儿成长的生理和心理实际,混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目标要求,由此便普遍呈现出教学多活动少、注重知识教育、忽视幼儿发展的“小学化”现象。3.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把握不准,教育方式“极端化”。传统的幼儿教育要求培养出整齐划一的孩子,对每个孩子的每个方面都按照预设好的培养目标进行教育;甚至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据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农村幼儿园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出现了两个极端的倾向:一是实行以“成功”为价值取向的“盆景教育”。这一类幼儿园往往习惯按照成人对成功者基本素质的理解与要求去塑造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所在,不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不顾及孩子的精神需求。这就势必让孩子在接触世界之初就被“填鸭式”地塞进许多东西,从而失去了主动性。事实证明,过早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素质教育,会限制孩子的思维,扼杀孩子的快乐,甚至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二是实行以“自然”为价值取向的“野生教育”。这一类幼儿园推崇幼儿教育回归、顺应自然,还幼儿的天性、本能和自由。这种“树大自然直”的放任式教育,往往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4.对幼儿教育的师资配备失调,教师队伍“女性化”。农村幼儿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女教师,开展幼儿教育的研讨活动,参加的专家、学者也是女性居多。这反映出幼儿教育男女教师配备的失调。不可否认,女性教师的确具有担当幼教工作的优越条件。但是,幼儿教育“女性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大多是组织唱歌、跳舞、画画、游戏等柔和型活动,缺乏跑、跳、滚、扔等力量型、爆发型的活动,以至于幼儿缺少阳刚之气的熏陶,甚至已经造成少数男孩子意志薄弱,娇气十足,动作女性化。可见,调整并均衡幼儿园师资的男女比例,已经十分必要了。5.对幼儿教育的资源利用不够,三位一体“口头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