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内容分类一、大赛内容分类大赛内容共分:(1)软件应用与开发,(2)微课与教学辅助,(3)数字媒体(简称数媒)设计普通组,(4)数媒设计专业组,(5)数媒设计1911年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6)数媒设计中华民族服饰手工艺品,(7)数媒设计动漫游戏,(8)软件服务外包,(9)计算机音乐创作普通组,(10)计算机音乐创作专业组,(11)中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又名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赛,简称“人工智能”)等11类(组)。各类(组)下面分设若干小类。1.软件应用与开发1.1小类(1)Web应用与开发。(2)管理信息系统。(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4)物联网与智能设备。1.2说明:(1)若智能类作品切实可行并提交完整的方案文档(不一定需要进行完整的代码实现),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小类”。(2)若智能类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并以机器学习算法在作品中具有核心作用,则应报“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小类”。(3)若智能类作品作虽然涉及机器学习算法,但并不是作品的核心功能,或者作品仅仅涉及到不需要学习或训练过程的控制算法,则应报本组的比赛。(4)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5)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6)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7)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2.微课与教学辅助2.1小类(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3)汉语言文学(古汉语、唐诗宋词、散文等,内容限在1911年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4)虚拟实验平台。2.2说明(1)微课为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包含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环节。要有完整的某个知识点内容,既包含短小精悍的视频,又必须包含教学设计环节。不仅要有某个知识点制作的视频文件或教学,更要介绍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拓展资料等内容。(2)“教学辅助课件”小类是指针对教学环节开发的课件软件,而不是指课程教案。(3)课程教案类不能以“教学辅助课件”名义报名参赛。如欲参赛,应进一步完善为微课类作品。(4)虚拟实验平台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进行设计、支持完成某种实验为目的、模拟真实实验环境的应用系统。(5)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6)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1(7)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8)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4件,每小类不多于2件。3.数媒设计普通组(参赛主题:人工智能畅想)3.1小类(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2)交互媒体设计。(3)DV影片。3.2说明(1)本组作品仅仅是对人工智能畅想或带有科幻色彩,并不具有完整的科学功能的实现。若作品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实现,则应、也必须参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设计或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设计,不得报数媒设计或数媒设计动漫游戏组。(2)数媒设计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评比。(3)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4)专业组作者清单见4.2(4)中所述。(5)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归属于上面所述专业,则作品应参加专业组的竞赛。(6)交互媒体设计,需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互动性,不能仅为版式设计。(7)每队参赛人数为1-3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中只能参与一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组)中,不能多于指导4件作品,每小类不能多于指导2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10)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