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以孝为先恭听慎行VIP免费

以孝为先恭听慎行_第1页
1/6
以孝为先恭听慎行_第2页
2/6
以孝为先恭听慎行_第3页
3/6
以孝为先恭听慎行(修改稿)——《本色德育》高年段第五课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董双萍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分析:现在的家长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们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只用学习就够了。久而久之,不仅给孩子在学习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使孩子们缺失了劳动的能力,更让孩子们缺乏关心父母的意识,使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道回报;而且与同学相处也不能互相谦让。本课教学,希望引导孩子们在回顾身边的一些小事的过程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从而产生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意识,并在生活中学会孝顺父母;同时学会博爱广敬,尊敬他人及其父母。活动目标:1、师生共同搜集、交流身边孝顺的故事,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孝心。2、学习教材,化感知为行动,激励学生用行动回报父母。3、在生活中,能将心中的爱化为行动,力所能及地去孝顺父母,尊敬他人及其父母。教学重点:诵读经典《孝经•纪孝行章第十》,理解经典的意思。教学难点:通过经典的学习,能真正指引孩子们学会孝顺父母和尊敬他人及其父母。设计理念及思路: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要做事,先做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孝为德之本。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美德依然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准则,而慈孝文化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措施之一。教学中,首先通过对“孝”字书写的了解,感知父母关爱子女与子女关心父母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再通过引导回忆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点滴小事,唤醒孩子的感恩之心;接着诵读经典学习孝顺之行,明孝顺之礼;然后通过讲述同学身上和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进一步指引孩子们学习孝顺父母;并且通过两份账单的对比,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从而懂得用爱去回报父母,用孝心去关爱父母;最后通过孔圣人的名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引导孩子们博爱广敬。活动过程:一、由“孝”导入1、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板书“孝”字)2、谁能想想“孝”为什么这样写呢?3、师补充介绍“孝”字的来历:“孝”字原本是由老子的老和儿子的儿组成的,老在上,儿在下,意思是:儿子小的时候,老子照顾他,供儿子上学读书,为儿子遮风挡雨,所以老子在上面。而等老子变老了,走不动了,儿子也长大了,儿子就需要关心老子,给老子铺床、喂饭、穿衣服,整天驮着老子东奔西走,所以儿子就在下面。所以老子照顾儿子,儿子关心老子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达到以上两个条件,“孝”字才会完整。后来为了使书写更方便、简洁,便演化成了现在的“孝”字。【通过对“孝”字书写来历的了解,初步感知父母关爱子女与子女关心父母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二、生活回顾1、师:阴雨时节,校门外总能看见送伞的爸爸妈妈;上学路上,总会听到“要吃饱、别着凉”的声声关怀。生病了,爸爸妈妈比我们还难受;成功了,爸爸妈妈比我们还高兴。细细回想,生活中,最爱我们的人是爸爸妈妈,你们身上有哪些像这样的事想跟大家谈一谈!2、师:让我们用甜美的微笑、暖心的话语、孝顺的行为来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吧!(引出课题——以孝为先恭听慎行)【通过引导回忆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点滴小事,唤醒孩子的感恩之心。】三、经典诵读1、老师导入:在今天的经典诵读中我们要学习孔子说的一句关于孝顺的名言。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书19页的经典名言: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3、谁愿意把这句话读给我们听听呢?4、、古文的朗读,除了要读准确外,还要读出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呢?(注意停顿才能读出韵味。还要根据它的意思断句)这样,老师也想给你们读读,可以吗?(老师范读)还有谁能像老师一样再来读一读呢?(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以孝为先恭听慎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