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整体把握⒈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学生齐读题)。⒉复习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三方面内容,大家回顾一下,开头告诉我们谁舍不得樟树?结尾讲谁喜爱樟树?中间部分介绍了樟树哪两方面特点?(教师相机板书:舍不得;蓬蓬勃勃,香气永久、拒虫;留影纪念)⒊导入:你看,这篇课文结构清晰,篇幅短小,但在写法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开头部分。出示投影(1)出示内容,请同学个别读。(2)出示比较: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为什么花三段,还用这样句式来写?(表达宋庆龄对樟树的不舍(喜爱);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教师小结:文章开门见山是一种写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也是一种方法。(4)让我们读好这三段话。(学生齐读)4.作者又是如何向我们介绍樟树特点的呢?我们先来看樟树的第一个特点——蓬蓬勃勃的旺盛生命力!二、直奔重点,体会写法㈠体会樟树蓬蓬勃勃特点的表达特色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到介绍樟树蓬蓬勃勃的第四自然段。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词语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书上划出来。2.你找到了哪些?指名学生交流⒊理条理:大家看投影,第一句描写了什么?(枝干)“粗壮、四面八方、远远地”表现了枝干的蓬蓬勃勃,长得茂盛;第二句描写了——(树叶),“稠密、绿得发亮”表现了树叶的蓬蓬勃勃,长得旺盛;第三句话用“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总的赞美了樟树旺盛的生命力。⒋小结:你看,作者围绕一个中心词——蓬蓬勃勃,先写枝干,再写树叶,最后总的赞美,写得多有条理啊,让我们感受到了樟树旺盛的生命力。⒌朗读:齐读这段话,读出樟树的蓬蓬勃勃⒍其实,第三句中还有一类词更能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旺盛生命力,一般人很难发现,你发现了吗?(如学生发现不了,可直接出示)⑴出示课件。板书:无论……总是……。(板书后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关联词)⑵为什么“无论……总是……”更能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旺盛生命力呢?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指名学生朗读,相机评价)⑶换词游戏:课文说樟树四季常青,这里只写了“夏天、冬天”,能不能把“夏天、冬天”换成“春天、秋天”?(“夏天、冬天”代表了樟树生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最恶劣的天气、最恶劣的环境,在最恶劣的天气、最恶劣的环境中能蓬蓬勃勃地生长,更说明了樟树生命力旺盛。)小结:这一切都是由“无论……总是……”把它串起来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樟树旺盛的生命力。⑷夏天和冬天有各种恶劣的天气,老师罗列一些表示恶劣天气的词,你看:(出示课件,读词)。其实不用“夏天、冬天”,用“无论……总是……”把这些词语串起来,我们同样能感受到樟树的旺盛生命力。把这些词放到句子里替换“夏天和冬天”读一读。(指名读两组,齐读两组)⑸小结:用“无论……总是……”概括地写出了樟树生长过程中,在遇到所有恶劣环境、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生命力是多么的旺盛啊!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这句话)⑹你能用“无论……总是……”说一句话吗?相机点评。㈡体会樟树香气永存、拒虫特点的表达特色⒈过渡:关联词真的很神奇,一个“无论……总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樟树旺盛的生命力。其实,这样的关联词语在第五自然段中介绍樟树香气永久、拒虫特点的部分也有很多。(出示课件)⒉找关联词:我们看,这一自然段写了两部分内容,哪一部分是介绍香气永久、拒虫特点的?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这部分内容,读完后用笔在书上划出这部分中的关联词。⒊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投影,这一部分有“而”、“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这几个关联词,你划正确了吗?⒋我们每位同学们都来轻声地读一读这部分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关联词对于表现樟树香气永久、拒虫,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给时间思考,但不要求回答)⒌对比读:如果去掉这些关联词,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呢?⑴出示课件,男女生分别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一样。⑵请两位同学分别读这两段话,读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