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主题班会的内涵?•围绕一定的主题,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的教育或学生的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讨论思想品德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谈认识、交流思想、介绍经验,开展表扬与批评等。二、为什么要上主题班会?•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主题班会对学生思想的进步、优良品行的形成和良好班风的建立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三、过去的主题班会有什么弊端?一是在德育观上,许多老师把德育的目的看成是约束人、规范人,而非引导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要求、促进其内在德性与道德精神的生长。二是在学生观上,把学生看作一块道德白板,要靠成人、教师去图画,没有把他们看成有主体性的自我道德建构者。三是在德育目标上,完成认知性目标,成为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活动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其它的,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即使有,各种目标大多未呈整合态。四是在德育内容上,有些内容离现实太远,缺乏与当代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有些内容空泛、抽象甚至是教条的;活动内容的呈现大多是预设性的反复演练过的表演方式。五是在教育活动操作方法上,形式单一,大多体现为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四、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的核心看:“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培养正确的观念和道德取向: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与义务等)。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对个人利己主义、过度竞争观的否定,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理解等)。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宽容)。五要素•主题选择•教育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1、怎样选择合适主题?•欢欢喜喜闹元宵•节约——你行,我也行•蓝天之旅•感悟生命、珍爱生命•学做交通小卫士•QQ,我的快乐,我的烦恼•有一种感动叫平凡•我成长我快乐•陌生的爱——宽容•安全自护,我能行•感悟生命、真爱无边•责任在肩•票证见证历史、师生共话发展•今天我们怎么扔垃圾•老照片、新体悟请您说说:您最欣赏下面哪一个主题?为什么?主题的提炼•1、“小”中见“大”•“小”指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普遍现象,•“大”指这些小事、现象中反映出的问题或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契机。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内部需要,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新年过后,某老师看到班中的同学有了大把的零用钱之后,花钱请客、打游戏机的现象增多,就组织同学调查讨论,召开了《合理使用零花钱》的主题教育课。2、“大”中见“小”•“大”指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小”指学生的思想实际。•班主任在进行主题提炼时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善于从国际国内出现的最新热点话题或大事件中挖掘主题。•2010年世博会、感恩中国的十大人物、阳光伙伴、体育在中考中占30分、《两纲》……教育法规、政治形势、尖端科技、影视天地、体育明星等等,均可以成为教育的主题。3、“常规”中见“创新”•从传统教育中拓展主题。•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是多年不变的“常规”主题,新时期,我们不但要赋予其新的内涵,还要有所“创新”发展。如,新世纪,《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公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文明礼仪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设计主题的过程中,“我做合格小公民”、“道德好习惯伴我成长”等主题就更新了八十年代的“讲文明、树新风”、“文明之花遍地开”。•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