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研究摘要。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健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推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尽管这些特点在以往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是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不断显现出其中的缺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全新的宏观调控体制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词:宏观调控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一、宏观调控的内涵宏观调控就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所谓调控,就是施控主题通过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行为使一个系统的实际运行轨迹和运行状态符合或达到所设定的理想轨道和期望状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是宏观调控对象,它是反映和说明其有关经济总量和结构。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三种特征,向量特征、集合量特征和预计量特征,同时它又有多元性特征。西方国家把宏观调控看作稳定化政策或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缓冲经济短期波动的公共政策,为了把产出与通货膨胀同长期水平相接近。二、宏观调控体制的发展过程宏观调控体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化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直接控制。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宏观调控的核心手段虽仍是政府干预,但货币政策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间接手段也逐步纳入到宏观调控的框架中。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且市场机制不断发挥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更加注重运用货币政财政政策等间接调控方式,不断减小对行政干预手段的依赖。为了保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提高调控主体的调控能力。调控主体在宏观调控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提着调控的主动权,其调控能力的高低强弱和宏观调控的成第1页共4页效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尽管调控能力不是无限的,但随着调控能力的提高或强化,调控主体所获得的能力限度空间就会愈益扩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就必然增加。三、调控决策体制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决策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依赖于领导艺术,经验决策的成分较为浓重,首长意志、人治因素以及非程序化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表现出来,决策的信息反馈、利益表达和参谋咨询等机制不尽完善,决人意志的正确性论证。带有这些因素的决策体制具有很大的局限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现在,调控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在理论上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实践中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证,而这些制度保证必须通过调控决策体制的创新来实现。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调控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改革调查统计方法,提高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运用科学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来提高宏观信息质量,保证宏观调控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其次,建立和形成调控的利益表达机制。只有利益协调程度较高的调控决策才可能使调控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性,所以要建立和形成调控的利益表达机制,如果没有利益表达机制,或者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调控主体就难以对有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作出积极的反应,那么即便调控主体在主观上是要对各种利益要求进行协调,但实际作出调控决策的利益取向则可能发生偏差,进而影响调控实施的有效性。再次,完善调控政策建议、参谋和咨询系统。我们要完善的政策建议参谋和咨询系统,必须对调控政策建议、参谋和咨询系统从体制上加以完善。一方面健全机构。需要政府部门的调研机构和参谋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决策建议、参谋和咨询活动制度化。这些机构在调控决策研括具体的决策内容、实施的时机和时限、所要支付的可能成本、可的程度等;还要与调控决策主体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承接调控决控决策建议和咨询报告,使决策咨询在程序上具有强制性,确保只有通过政策咨询程序才可以作出调控决策。四、调控实施体制创新调控实施体制创新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改革的进展,我国第2页共4页于1982到1995年进行了三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几轮机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