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原文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译文: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莲、罗、裁”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它们的小脑袋。等莲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美丽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书课题)。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慧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2、同桌互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3、认读生字:罗、裁4、认识多音字:觉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师: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沟通)(一)看图入境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悦耳的歌声飘飘悠悠,(放歌曲《江南》)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站在荷塘边的诗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指名说)②引导思考:为什么只闻歌不见人?③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预设:大诗人王昌龄也是听到歌声才知道荷塘里还藏着人的(出示诗句“闻歌始觉有人来”)来,读来你们共同的感受来!(生读)原来满眼是荷叶荷花,突然你听到了歌声,读——(指读诗句)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大家读读整首诗,顺着诗句找找原因吧!(二)沟通“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原因,根据学情分版块品读诗句。1、学习一、二行古诗A、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①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你从诗中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哪一句读出来的?(指名说并相机板书:荷叶、罗裙)②指名读第一行诗,相机解释“罗裙”。③猜谜“十把小剪刀,剪掉衣服角。”学习“裁”字的字形。④师范读第一行诗,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⑤荷叶碧绿碧绿的,姑娘的罗裙翠绿翠绿的,绿得那么轻爽,绿得那么醉人,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⑥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到荷塘去看看美景吧。睁开眼睛,看到这么多的绿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说小组读)⑦男女生比一比,看谁把罗裙和荷叶读得一样绿!⑧荷叶是绿的,罗裙是绿的,就像是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真是——(齐读第一行诗)B、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①哦,看不见姑娘们是因为荷叶罗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