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与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艺术性探讨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网时间:2014-04-2615:51来源: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网(网友投稿)点击:283次艺术是人的认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因此,人类进行创造的任何过程都蕴含着创作者的艺术情感,这种艺术情感通过所创作的作品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外张力并传递给欣赏者,这就是作品的艺术性。艺术是人的认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因此,人类进行创造的任何过程都蕴含着创作者的艺术情感,这种艺术情感通过所创作的作品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外张力并传递给欣赏者,这就是作品的艺术性。虽然不同作品的艺术性不会相同,但是评价作品艺术性的宗旨是相同的,那就是给人以美的享受,传递美的信息。教学是一门艺术,多媒体课件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多媒体课件必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对于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其艺术美应以形象美、声音美等表现形式贯穿始终。色彩美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美的陶冶中提高情趣,得到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一、色彩心理概述色彩心理是指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的同时,必然导致某种情感的心理活动[1]。当眼睛受到380~780mm范围内可见光谱的刺激后,除了有亮度的反应外,同时产生色彩的感觉。眼睛对可见光谱的光十分敏感,波长不同,产生的色觉有别。因此,我们能辨别五彩缤纷的世界。而客观存在的色彩世界又会引起主观的心理反应,这就是色彩心理。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色彩的不同心理反应。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对于色彩的心理起码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客观方面色彩之所以能够引起愉快情绪反应,是因为它的纯、亮和饱满;相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则是因为色彩的混、稀、呆板或模糊。也就是说,色彩本身的不同客观性质或特征可以影响相应的情绪反应。2.生理方面一般来说,愉快的反应是因为色彩的刺激性、安慰性和温暖性;与之相反的则是因为色彩的晃眼、令人压抑、心烦等。当然,观者自身的身心状态也会有所影响。譬如眼科学家列博瑞奇(Liebreich)曾经注意到透纳1830年以后的绘画面貌的某些变化。他指出,当透纳到了55岁时,其眼睛的球状水晶体变得较暗,光线散得更加厉害,因而在画得较亮的部分总是蒙上一层蓝状的雾。3.联想方面色彩如果使人想及合意的事物或是场景,就会引起愉快的反应,反之则引发不愉快的反应。譬如,对于一般人来说,白色往往引起裸体、小儿、雪魂、纯洁、虔诚、母亲和孤独等的联想,而黑色则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黑暗、谋杀、忧虑、毒物等不祥的事物。阿恩海姆曾经赞叹道:“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现性,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在这种意义上看,由联想所引发并丰富起来的色彩的情感心理应是设计师悉心研究的东西。4.性格方面当色彩似乎与人联系在一起或是仿佛有某种性格时,它就会引起不同性质的情绪反应。愉快的反应来自于色彩所暗示的“高兴”、“无畏”、“有力”、“忠实”、“同情”等性格含义,而不愉快的反应则是由于色彩的“固执”、“玩世不恭”、“过度进攻性”或其它会引起非议的性格特点;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有相似的问题。二、色彩在多媒体课件中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色彩是影响视觉感受最活跃、最敏感的视觉要素之一。色彩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反应[2]。多媒体课件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对课件色彩的合理应用。它要求课件设计者具备丰富的色彩理论知识和对色彩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并且充分了解不同对象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掌握学习者欣赏课件色彩的心理规律,赋予色彩更大的魅力。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艺术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色彩功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