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活动中创设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音乐本身独具抒发、表达、激励人的情感的特点,在歌唱、欣赏、律动和打击乐等幼儿音乐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渗透,能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自愿接受音乐的艺术美,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在构成音乐的诸多元素中,节奏可喻为音乐的“骨骼”,旋律可喻为音乐的“肌肉”,而情感便是音乐的“灵魂”,可见情感在音乐中的特殊地位。作为幼教工作者来说,如果能在音乐的“灵魂”和幼儿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则将有助于培养幼儿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情感是早期儿童社会性行为反应的一种原始动机系统,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由于它的先天预成的性质决定了它比语言出现的更早,并更早的起作用。因此,尽管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易受感染的特点,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绪情感逐渐社会化,加之情绪情感的自然先天性,使得教师通过音乐这一最富情感的艺术,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幼儿的意志与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思想和情感成为可能。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它的特点是寓教于自由轻松、愉快纯朴的自然情境中,用优美的旋律打动孩子的心灵,用无声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情操,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音乐活动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形成高尚品德,树立和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幼儿来说,爱国主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被以具体现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所理解,如果能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的渗透,这必将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作为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渗透:一、注重课程理念和教材内容上的爱国主义意识教材是“死的”,静态的,教师要将其“活化”。教材内容是抽象的,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但是这一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教师无论如何改造教材,都不能离开育人的目标,不能完全被庸俗化。实践中,音乐教材的爱国主义意义却普遍得不到重视内容,教师要么过于机械地遵循教材,要么对教材的内容改造的偏离了爱国主义的方向。例如,我们的孩子知道“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江南”……而且一个孩子唱起来大家都跟着唱,颇有小小模仿秀的感觉。可是当说起一些传统的优秀幼儿歌曲时,孩子们却嘀咕着我不会。早在19世纪,德国的音乐家舒曼就说过:“一切时髦的东西总会变成不时髦的。”闪光的未必都是黄金,引人痴迷的音乐未必就是好教材,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为了使音乐教学陶冶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变为现实,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教材的选择上。从音乐教育的结构状况看,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而教材则是两种主体的中介。如果失去这中介两种主体就没有意义;同样,中介的价值不高,两种主体的价值又何在呢?很多歌曲都比较富有感染力,如《小海军》、《哈达献给解放军》、《国旗红红的哩》《北京,我们的首都》、《娃哈哈》、《我们多愉快》《大中国》……这些歌曲都是非常接近幼儿实际的生活,歌词又含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且易理解,能让幼儿在歌唱得过程中就感受祖国的美好,从而激发爱国之情。而一些欣赏的乐曲,如《喜洋洋》、《凤阳花鼓》、等民族乐曲,旋律优美,富有动感,很容易就感染幼儿的情绪,从而激起幼儿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及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二、在音乐教学交往中进行爱国主义渗透第一,在歌唱活动中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曲脍炙人口的好歌常使人终生难忘,甚至会直接伴随并影响到一代或几代的人的成长。幼儿的歌唱活动并不是学会唱好一两首歌,而是通过歌曲的歌唱来激发幼儿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例如,我们在学唱《北京,我们的首都》一开始就唱“北京城多雄伟,我们的首都放光明”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