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社会转型与公共政策创新[摘要]公共政策是人类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所诞生的公共管理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交融的人类知识结晶。公共政策的过程性与动态性特点要求公共政策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革新,做好公共政策的优化与组合,否则只能阻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面对大转型的社会变革时代公共政策必须作出回应。本文以人事档案制度为例,说明在社会转型过程当中公共政策所存在的“二元性”不适应问题及其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公共政策创新的路径选择。作者认为,作为公共管理工具的公共政策是否具有回应性是社会转型增量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关键词]社会转型公共政策创新回应型政策人事档案制度社会型态与公共政策范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社会的秩序状况简单地把社会型态划分为常态社会和非常态社会。一般来说,常态社会表征为制度规范、社会理性、政局稳定、生活有序,非常态社会表征为制度混沌、社会病态、问题丛生、生活无序。为此,为了巩固公共权力机构的权威地位和建构良性的社会秩序,不同型态的社会类型要求不同的“宏观性”公共物品。比如,针对常态型社会所对应的相对正态的公共事务就必然需要维护型公共政策,也必然要求常规性的、程序化的公共管理;与此相反,针对非常态型社会所对应的相对病态的公共事务就必然需要回应型公共政策,也必然要求非程序化的公共管理或危机管理(见表1)。当然,这种“两分法”不是截然对立的,比如常态社会亦存在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也需要回应型政策和危机管理,且在一定的时间段比较突出,如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sars危机等,只不过相对于非常态社会而言它所表露的显度、频率、强度较轻较少而已。同时,我们发现一个社会并非只是“静止地”存在仅有的两种社会型态,还存在着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常态、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非常态的“过渡”型态,即通常所谓的“转型社会”。1第1页共13页其实,转型社会是隐含的、必需的社会型态形式,任何社会变迁都无法摆脱这一阶段。表1不同社会型态下宏观性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社会型态公共物品常态社会非常态社会公共事务正态、静态病态、动态公共政策维护性回应性公共管理常规管理危机管理根据常态与非常态性质不同的社会型态,我们可以发现转型社会可能存在四种转换形态2,即非常态到常态的过渡类型(a类)、常态到非常态的过渡类型(b类)、常态到常态的过渡类型(c类)、非常态到非常态的过渡类型(d类)(见图1)。例如,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军阀割据到国家统一、从殖民半殖民到国家独立等弱势转换成强势、负态转换成正态就属于a类转型形态;从强大无比的封建王朝到衰败破落的殖民半殖民,从国家独立、民族团结到任人宰割、民族分裂等诸如此类强势转换成弱势、正态转换成负态就属于b类转型形态;依此类推,由一种强势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强势形态或从一种正态转换成另一种正态就属于c类转型形态,由一种弱势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弱势形态或从一种负态转换成另一种负态就属于d类转型形态。相比较而言,a、b两类属于重度转型,c、d两类属于轻度转型,它们所引发的社会振动幅度显然不一样。从四种形态来看,b、d是公众最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而公众经常讨论的也就是a、c两类。那么,在正常时期的转型社会通常指的就是c类,即在良好的统治秩序下社会形态从一种正态转换成另外一种正态。一般而言,这种转换形态基本上涉及体制的转轨、制度的变迁、观念的变更,而不涉及“伤筋动骨”颠覆式的政权更替,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规则”的形态变换。非常态――――→常态(a)常态――――→非常态(b)常态―――――→常态(c)非常态―――→非常态(d)图1转型社会的不同转换形态第2页共13页不同的社会型态需要不同的公共政策范式。比如,按照上述宏观性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常态社会更多地需要维护型公共政策范式,那就是根据社会公共事务的正常要求通过公共政策工具开展维护性的常规化管理;而非常态社会更多地需要回应型公共政策范式,那就是针对复杂多变的公共事务通过公共政策工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