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岳麓版历史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17-2)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近年来,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按这一思路,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历史事件是①新思想的萌发②洋务运动③戊戌变法④义和团运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评价正确的是①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②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③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④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B.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D.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4.“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D.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5.下列思潮在中国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其产生的先后次序是①民主与科学②民主共和③君主立宪④马克思主义A.④③②①B.①②③④C.③②①④D.②①③④6.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7.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之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B.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C.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中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8.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9.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用心爱心专心110.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③民主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②④11.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12.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