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二)[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5页例3、“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动手做”。[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掌握“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内涵。2.使学生联系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表达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和小正方形若干。[教学过程]一、操作回顾,揭示课题1.操作回顾。我们已经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现在就来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1)请拿出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一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8根小棒怎样分的,分成了几份?结合交流演示按每2根一份地分,并画圈表示分法和结果:(2)追问:这是平均分吗?这里的平均分是按什么来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指出:这里的平均分是按每2根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板书: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几份]2.谈话揭题。像上面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的平均分是知道每2根一份,要每次拿2根摆成一份,结果分成4份,这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那平均分还可以怎样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小朋友要注意两种分法不同的地方:二、动手实践,1.教学例3。(1)学生操作、交流。出示例题,让学生了解题意。引导:这里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分几个。现在请大家先拿出8个圆片代替8个桃;再拿出2根小棒横着摆.代表2个小朋友。追问:摆2根小棒表示什么意思?现在大家动手分一分8个桃,按照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来分.把桃分完,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在书上()里填一填。交流:把8个桃按几个小朋友平均分的?接下来你是怎样务的?提问: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2)明晰分法。提问:刚才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先摆2根小棒表示要按什么平均分?(按2份平均分)说明: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要平均分成2份.所以先摆小棒或画圈确定分2份,再按2份平均分。小朋友按2份平均分的分法有一些不同,有的每份先分1个,有的每份先分2个„„再把剩下的这样分完;也有的每份一次分4个,刚好分完。过程不同,但都是按2份分,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导:想一想,每次摆的时候为什么都要把每份个数分得一样多呢?演示、操作,统一方法:刚才小朋友的分法,都是按2份分,做到了每份同样多。现在请小朋友再跟老师一起分一分:8个桃要按2份平均分,先确定分的份数是2份;为了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可以这样分:每份先分1个,接着每份再分1个„„现在正好分完。提问:8个桃按2份平均分,结果知道了什么?(3)回顾小结。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分法,把8个桃按几份平均分的?我们是怎样分的,结果知道了什么?说明:今天把8个桃平均分是这样分的:按指定的2份平均分,分完后看到每份分得4个。启发: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分法,和前面学的“按每几个一份地分”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说明:今天学习的平均分,先确定好平均分成几份,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得几个;前面学习的平均分,是先确定好每几个一份,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2.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提问: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要确定好几份来分,能看出怎样的结果?平均分成3份、4份呢?小朋友能分吗?请小朋友先想好每次分成几份,再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看每份几根,并且记录下来:平均分成()份,每份()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演示分的过程(教师画圈或横线表示份数),明确各是按几份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