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珍藏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地描摹。2.写作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德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战争本来就已经使德国经济凋零,但战胜国又强加给德国极为苛刻的《凡尔赛和约》,不仅大片土地人口丧失,还要负担巨额的赔款。成为德国工业最大依靠的鲁尔工业区,1923年还被法比军队占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无奈的德国政府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我们履行它(和约)就是为了证明它不能履行”。于是日夜赶印钞票,德国通货极度膨胀。在经济危机之中,德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没有工作、没有粮食,走投无路。小说以此为背景,表现了一位盲人收藏家对艺术的钟爱以及他和他的家庭的不幸。从文本来看,古画收藏家海瓦特是怎样一个人?他爱自己的藏画超过生命,即使双目失明了,每天也要一幅幅地摸一摸。恰逢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他的妻子和女儿就悄悄把他的珍藏拿出去卖了,以维持生活,而用一些白纸代替了他的藏画。这位老人就整天守着他那些空空如也的画夹,沉浸在幸福和满足之中。他是幸运的,眼睛看不见东西,能躲开人间苦难,把自己的爱寄托在想像中的美好艺术上,避免遭受美好被毁灭的打击,但那些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却只能无奈地面对残酷的现实,任凭自己内心的爱在战争带来的苦难里被摧残殆尽。古玩商最初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到老人家中的?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去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于生意的艰难,古玩商人带着扭转生意受损的希望来到老人家中,希望能从老主顾身上捞取一些好处,体现了商人唯利是图的一面。同时,对于老人那一笔可能存在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也有一种探其究竟的“寻宝”心态。但在离去时,古玩商人心中却充满了对老人和艺术的敬畏之情,更有对先前拜访目的的一丝愧疚。这些都是因为老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求,感染并打动了古玩商人,感受着纯粹心灵的力,使他暂时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利欲争夺。小说的标题“看不见的珍藏”的丰富内涵?“看不见的珍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老人那些看不见的艺术收藏,二是指那些同老人一家一样善良,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们的心灵。告诉人们要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事物。最重要的是,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小说以“我”和老古玩商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小说以这种叙事方式营造了一种对话场景下的真实感。读者和“我”同一立场,仿佛在聆听着老古玩商的娓娓述说,对话的氛围亲切而又真实可信。老古玩商的视角也避免了第三人称叙述的全知全能,使得故事的展开充满了悬念,还伴随着叙述者不断生发的主观评价与抒情。小说语言极富个性化,如古玩商和老收藏家的语言就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举例说明。如古玩商在向我描述古玩市场行情的时候说“需要源源不断地收进新货”“现在店里只有一些极其寒碜的破烂货”。他把“一向说起来都带有敬畏之心”的艺术品称为“货物”,表现了他的商人本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收藏家,他称自己的收藏为“精美的东西”“不为人知的宝藏”。这充分体现了老收藏家对艺术的敬重与挚爱。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设计上的巧妙之处。(1)设置悬念。①古玩商强调“我这个老古玩商三十七年来从来没有遇见过的奇事”,引起“我”和读者的兴趣。②老古玩商把扭转局面的希望放在了一个六十年以前的外省老主顾身上,可这个老主顾是个不属于现在时代的“罕见稀有的怪人”。读者一方面和老古玩商一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