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上)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经开区实验小学黄媛一、教材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景物聚焦”的第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敬畏和赞颂之情。这是一篇散文,以柳为对象,托物言志,赞颂在恶劣环境下顽强抗争的精神。既然是托物言志,就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所言之“志”。因此,必须对文章中所描写“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以文悟道。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词语的朗读和理解,了解青海高原的气候何等恶劣。2、通过重点理解“锻铸”等10个词语,辅助理解“一株柳”的神奇。3、通过朗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感受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三、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体会作者见到柳树时的情感。四、教学难点:透过语言文字来体会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五、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一)、走进高原,感受苍凉。1、(板书:青海高原)齐读。在你的印象中,青海高原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交流。2、(屏幕上出示描写青海高原的一组词语)这是描写青海高原的一组词语,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能够读准确。广袤无垠的原野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起伏的原地简洁而开阔悲壮和苍凉要是能够让同学听了你的朗读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试试?3、读了这些词语后,你能任选其中一两个词语来描述你眼中的青海高原吗?(在我眼中,青海高原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只有……)4、小结(屏幕显示高原风景图片切换并投射文字,配乐引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青海高原环境恶劣的认知,为下文感受高原柳作铺垫):同学们,作者站在茫茫高原,一眼望去,这里没有清澈迂回的河流,只有(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没有松软肥沃的土壤,只有(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没有鸟语花香的生机,只有(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站在这简洁、开阔而又苍茫的荒原,作者内心更多了一份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5、可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这样一方壮观的独立的风景,那就是“一株柳”。(板书:一株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意图:通过媒体出示的青海高原的一组图片以及胡琴演奏的音乐渲染,一开始就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带来一定的冲击力,使学生在图片与音乐创设的情境中尽快进入角色,与老师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弥补对于青海高原认识的空白,充分感知高原的恶劣环境。】二)、走近柳树,感受神奇。1、同学们,想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吗?请你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边读边想象: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最好能用上自己的词语。(屏幕出示课文第5小节内容)2、学生读课文,交流。3、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去细细默读这部分内容,抓住其中关键的词语,能够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4、学生默读课文,作批注。5、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谁来挑一处读一读,说一说。6、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叶绿如墨——(屏幕出示第三个句子)学生交流,(点出“苍郁”“深沉”)。——大家见过这么绿的叶子吗?——那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是啊,这株柳树的叶子少了一份青翠,少了一份鲜活,多了一份苍郁和深沉。够特别的吧,谁来读?——这样独特的绿源自于“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点出“独特锻铸”,“锻铸”的理解是一个难点,这里通过媒体操作强化学生对于“锻铸”的注意并思考其含义)什么是“锻铸”?是的,将铁高温熔化后倒进模子里成型的过程就是“锻铸”。这里谁“锻铸”谁?——是啊,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锤打着它,磨炼着它,使它拥有了这样一份独特的绿。(板书:叶绿如墨)——多么奇特啊,一起读。(将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