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情第一章安徽概况1、安徽省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大体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北纬29°41′至34°38′。2、安徽省周边与6个省为邻,北与山东接壤,东与江苏、浙江相邻,南与江西相接,西与河南、湖北交界。3、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4、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约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省境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安徽省境内242公里。5、皖南主要河流新安江,源出本省休宁、祁门县境,向东南流入钱塘江。6、黄山为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其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7、1986年3月1日,安徽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正式批准:黄山松为安徽省省树,皖杜鹃为安徽省省花,灰喜鹊为安徽省省鸟。8、安徽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的1.45﹪,在全国居第22位。9、截至2004年末,安徽省户籍人口总数已达到646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97﹪,居全国第8位。10、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人口总数分别在1954年和1962年,曾出现两次大的变动11、安徽人口年龄结构日趋老龄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12、安徽省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是蒙古族。13、安徽省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阜阳市、亳州市、滁州市、六安市。14、康熙六年(1667),安徽省正式建省。15、解放前夕,安徽省会设合肥。后分设皖北(合肥)、皖南(芜湖)行署,1952年撤销皖北、皖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合肥市。16、安徽省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第二章自然环境1、安徽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平原、山地、丘陵、台地等构成,其中以平原为主,占49.9﹪。2、安徽省的平原,主要分布于淮北、沿淮和沿江地区,主要有:淮河中游平原、沿江平原。3、沿江平原中的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4、安徽省的山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皖西,主要有:皖南山地、皖西山地。5、皖南主要山地有:天目山山系、黄山山系、九华山山系。6、黄山的最高峰为莲花峰,海拔1873米。7、大别山的最高峰为霍山的白马尖,海拔1774米。8、在气候上,安徽省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中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9、通常所说的“梅雨”季节,在安徽省的起止时间大致从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10、安徽省“梅雨”季节,持续时间最长的是57天(1954年),最短的仅10天(1961年)。11、安徽省气温最低值出现在固镇,为-24.3℃(1969年2月6日)。12、安徽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旱涝、台风、寒潮、冰雹、霜冻。13、安徽省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是旱涝。14、宿州市是安徽省多冰雹区,巢湖是全省降冰雹最少的地区。15、霜冻是安徽省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早、晚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16、安徽省主要煤田有:淮南煤田、淮北煤田、长江沿岸地区煤田、皖南山区煤田。17、安徽省金属矿产丰富,主要优势矿产有铁矿和铜矿。其中,铁矿探明储量居华东之首,但贫矿多、富矿少。18、安徽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5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19、安徽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3座:亳州、寿县、歙县。20、“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安徽省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199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1、道教名山齐云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摩崖石刻为世人瞩目。22、天柱山古称“皖山”,汉武帝曾登临此山,称之为南岳。223、皖西大别山中散布着一串碧波荡漾、蔚为壮观的人造湖泊,即闻名全国的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响洪甸水库、梅山水库、龙河口水库。24、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其中巢湖位于安徽省,水面面积约为800平方公里。25、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遗产名录》。第三章建设成就与发展战略1、楚庄王时期的孙叔敖,在寿县建造了春秋时期最大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安丰塘)。2、安徽的古铜冶炼业和手工业颇负盛名,早在汉代,江南就始设“铜官”——这是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