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综学科学生社团组织结构与活动规范摘要:当前初中文综学科学生社团组织结构不很合理,社团活动不很规范,师生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社团活动不能很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以传统的以社长为核心的传统组织结构为基础,加以动态的以活动小组负责制为主要的社团组织结构,可以构建出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创造活力的学生社团组织结构;参照上级教育部门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整合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和课例活动模式,再结合初中文综学科学生社团活动实际情况来组织社团活动,可使社团活动相对比较规范,学生和辅导教师都能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社团活动中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关键词:初中文综学科学生社团社团组织结构社团活动规范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080-021问题提出的背景当前,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受此次国家教育改革大背景的影响,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社团活动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社团活动由于是国家新开设的课程,教师在组建社团机构时可借鉴的经验较少,社团组织机构组建时比较随意,辅导教师随意任命一名社长,分分小组,定定组长就算社团组织结构组建完成。社长、组长的职责不很明确,小组内组员的任务目标不明确,辅导教师在辅导学生社团活动时,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活动目标不明确,并且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不高,难以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导致社团活动效率低下,学生不能很好地从活动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地,在一些地方的初级中学组建了许多以偏理科性质的学生社团,如:加减乘除社团、科普部落、趣味数学社团等和一些偏文科性质的学生社团,如博学社、伊洛风文学社、晨曦话剧社等。因为理科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富有逻辑性,便于理解,学生活动主题多,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参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因此,理科性质的学生社团活动容易组织开展。而由于初中文科的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初中的学生难以理解,学生的兴趣不大,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由于初中文综学科(政史地学科)的社团本身可开发的活动资源较少,大部分活动内容都侧重于民俗政治和区域地理、历史文化一类的活动内容,大部分学生感觉比较枯燥乏味,如果社团没有良好的社团组织结构与活动规范,辅导教师没有积极的社团活动兴趣引导,教师在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时将会特别困难。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当前适用于初中文综学科学生社团的社团组织结构与活动规范。2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文综学科的社团组织结构通常设有社长、副社长、第一组组长、第二组组长、第三组组长、第四组组长等,一般分成七、八个活动小组,每个社团活动小组产生一个组长,组长在进行社团活动时,临时给社团活动小组每个成员进行分工。这样的社团组织结构模式强调在开展社团活动时要社团成员全体参与,但实际活动当中,往往是仅有少数几个社团成员在忙里忙外,通常都是组长挑起全组的重担,在社团辅导老师的督促下,组长包下所有组员的任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一般由于社团辅导教师缺乏社团管理经验,对社团组织结构组建不很合理,安排社团人事简单随意,缺乏对各组组长领导能力的指导,对单项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活动成果的呈现缺乏指导反馈和监督管理,各小组的社团成员由于分工不很明确,社团活动没有参照学生的活动兴趣来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各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导致社团活动中的所有事务基本都落在了各个社团小组的组长一人身上,有相当一部分社团学生游离于社团活动之外,这些学生难以在社团活动中找到个人的明确定位,同时在活动结束后也很难有比较丰富的活动成果,心理上很难有很高的活动成就感。在有些年度,当社团学生比较多的时候,多数社团学生更会感觉到被社团冷落,不清楚自己在社团活动中该干些什么,他们在社团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他们的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另外,传统的社团组织结构此资料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