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管理考核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管理,提高乡村医生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更好地为农村居民健康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考核办法》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依法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经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一定条件和考试考核批准聘用的村级公共卫生助理员参照执行。第二章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第三条根据服务范围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服务范围以步行30分钟能到达为宜,偏远地区和人口较多的行政村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群众意愿也可适当增设服务网点,但两个村卫生室之间应不低于步行30分钟的距离。第四条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乡村医生的管理工作,受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负责本辖区内乡村医生的行政、人事、业务指导与培训。根据服务人口、服务范围、地理环境合理配置村卫生室人员,村卫生室法人实行择优聘用制。原则上每千农村人口配备一名乡村医生,各地可在辖区内的村卫生室中择优调配乡村医生。偏远地区可适当减少比例。乡村医生变更执业地点,应当填写《乡村医生注册申请表》,并向注册机关提交下列资料:(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二)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三)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四)村卫生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第五条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乡村医生连续注册时,应当在期满前3个月申请重新注册。逾期未重新注册的,不得继续执业。第1页共5页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二)因受刑事处罚,自处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三)受注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之日止不满2年的;(四)因身体健康等原因不能胜任乡村医生工作的。第七条乡村医生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执业所在地村委会或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应当在30日内报告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销注册,书面通知当事人或家属,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二)受刑事处罚的;(三)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的;(四)考核不合格,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第八条对从事公共卫生的乡村医生实行聘用制管理。(一)聘用的村级公共卫生人员须具备以下条件:1、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个别边远村可适当放宽至取得卫生类中专以上学历并经卫生局培训考核合格的,聘为村级公共卫生助理员,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工作;2、身体健康,能胜任公共卫生工作;3、上年度县级培训与综合考核均合格;(二)聘用程序: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村委会签署意见后,报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2、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在辖区内公示5天无异议,审核同意后报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原则上一年一聘,其身份性质不变。第九条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一般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二)参与医学经验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活动;第2页共5页(三)参加业务培训和医学教育;(四)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五)获取合理合规的报酬;(六)对当地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十条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常规;(二)树立爱岗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乡村医生职责,为公民提供连续的卫生服务工作;(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四)积极配合乡镇(街道)做好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监督和基本医疗工作;(五)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六)向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七)对辖区内的公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服务,并按要求建立健康档案和连续跟踪服务等工作。第三章人员报酬第十一条对受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