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读:生命不在年龄,贵在心年轻美文阅读:生命不在年龄,贵在心年轻生命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数十载的光阴如梭,身体愈发体弱多病,容颜也随着岁月的年轮逐渐的老去。所以常听到老人们感叹:“年轻真好!”可年轻仅仅是指年龄吗?年轻仅仅是指外表吗?当然不是!年轻,不仅仅是指外表的青春靓丽,更重要的,是人们永远要有一颗年轻的心。人变老,也不是从第一道皱纹、第一根白发开始,而是从心变老那一刻开始。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才能徜徉在时间的遂道里,享受生命的真谛。一、要有雄心壮志,战胜自我老子说过:“适者,来也;去者,顺也。”新陈交替乃自然规律,我们这个世界也正是这样一代替换一代、一代超越一代,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地走过来的。所以人的一生,谁都不可回避老。老,乃人生之必然、大自然之铁律。人从降生到死亡,实际上就是从年轻走向衰老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人不甘老、不服老是不行的。但肉身可老,心态不可老。让心态保持年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壮志不已,雄心尚存。人们常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形容那些虽已暮年,但依然富有雄心壮志的人们。而这个成语的典故正是出自曹操。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这时曹操已经53岁了,在那个时代,曹操无疑是个迟暮的老者。但是曹操没有服老,46岁时官渡大胜,53岁时统一北方。面对南方孙权、刘表各据一方的形势,曹操觉得自己仍有统一全国的使命。内心汹涌澎湃的曹操,因此喊出了内心的志向:“老骥伏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说千里马虽然年老只能伏在马槽,但仍有行驶千里的远大志向;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也不会减退。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李苦禅老先生曾说:“欣逢盛世,我还要做很多的事情。即使活到100岁也不够,我要订个150岁以前的计划,再把我的画技提高一步。”而当时他已经90岁高龄,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的征象。德国哲学家康德形容得好:“老年人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人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人好比夜莺,有他的夜曲。”这种“夜曲”,正是老年人事业的延伸,余热的发挥,追求目标的显现。只有在年老时还勇于谱写自己的“小夜曲”的人,才能“只将去日争来日,谁谓增年是减年”,不会为衰老而忧愁,也不会为自己的未来而终日惶惶然。二、生命不在年龄,贵在保持童心要想心年轻,同样贵在保持一颗童心。童心可以使人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无形中延长自己的青春与生命。童心不是一种年龄,而是一种境界。保持童心,做人就会单纯透明,以诚待人,淡泊名利,心无旁骛,活得自由自在。掌握规律、践行规律的人,是老子心目中的“圣人”,而“圣人”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具有“婴儿之态”。在《道德经》第十章里,老子问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思是说,聚结精气以达到柔和、柔顺、柔韧,能呈现出婴儿般无欲的状态吗?人生之初,有如一张白纸,无知无欲,至柔至顺,但是,却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人长大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形成,每个人的心灵是否仍然像一张白纸呢?这时候,还能不能做到像孩童一般“无为”、“不争”、“卑下”呢?明代李贽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若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任何人的内心深处都深藏着童年的记忆,都渴望着像孩童那样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性流露,无拘无束。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诗读起来,仿佛他是在严肃做研究,煞有其事,分外认真。其实,这不过是大才子的小童心,玩耍游戏笔墨。没有人知道苏轼在什么事情的触动下想写这么一首诗。但我们可以模拟推测一下。如果苏轼有个好朋友,很会弹琴,苏轼很欣赏他的音乐,一次约会,酒也喝了,琴也听了,漂亮的侍妾也在旁边含笑不语。乐观豁达心甜意洽的苏大学士忍不住调侃起来,这琴声到底从哪里来呢?如果是琴上有琴声,放盒子里不响,如果在你的指头上,为什么不直接听你的手指头?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