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五校11-1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并写在密封线内,否则不给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西周时期,一位诸侯娶了一位妻子,这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娶了一个妾,其妾接连为他生了大儿子和二儿子。后来,其妻又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死后,他职位的继承者应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D.三儿子2.史书上说“汉承秦制”。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A、宰相制度B、郡县制度C、皇帝制度D、选官制度3.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4.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A.汉代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度5.图所示是1860年在战争中披掠走、流失海外的圆明园中的物品鼠首和兔首铜像,近期被法国拍卖。侵略者掠走该物品是在()A.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6.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7.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否定又有赞扬D.全面赞扬与肯定8.对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国共双方分别指挥抗日军队,形成两个战场B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两个战场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为依存9.下图两部文献有其共性的一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都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都没有真正地落实B.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土地的愿望C.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10.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华民国第一届参议院的历史贡献的是()A.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行为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D.确立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1.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A.“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D.“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12.下列图示最能准确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奋斗历程的是()A.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B.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京C.北京-西柏坡-延安-瑞金-上海D.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京13.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是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4、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的悲剧重演就是要()A.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C.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D.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15、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A.主要作用不同B.实施群体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享受权利不同16.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A.苏共将指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7.图3中所示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