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吕氏春秋》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表明战国时期()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B.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C.“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2.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C.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3.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B.城市经济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D.城市经济活动不受官府限制4.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C.加快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5.《后汉书》记载:“先是,(庐江)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技术的落后B.自然资源的贫乏C.灌溉技术的落后D.农民意识的落后6.《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7.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8.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A.工业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C.欧洲殖民扩张D.英国“光荣革命”9.1904年,德国六个大的化学公司成立了两个大卡特尔。他们集中管理,维持价格,以较少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推动因素是()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德国统一的完成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作者主要探究了工业革命的哪些前提和条件()A.原料、资本、劳动力B.政治制度、劳动力、资本C.技术前提、资本、劳动力D.市场、资本、劳动力11.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珐,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说明()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B.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12.以下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年代18701896~19001913比例78%74%72%由表中数据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3.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特夫•哥伦布。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引发了早期殖民扩张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D.推动欧洲封建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