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突破1】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及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1.治国理念上的不同(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2)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2)儒学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突破2】诸子百家中的治国理念及其阶级性和现实意义治国理念阶级性现实意义老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表现出没落、消极的情绪,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孔子(儒家)提出“仁”和“礼”,推崇“德治”,主张“克己复礼”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利益,要求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孟子、荀子(儒家)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墨子(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要求博爱、注重(教育)人才、反对战争、节俭等都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法家)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加强封建集权的愿望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其变革精神值得提倡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主张变革、提倡法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1.【答案】A【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倡“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A正确;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错误;礼是提倡等级制度,C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错误。2.【答案】A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子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他们都认为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世官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诸子的人才思想反映的是他们要求打破旧的世卿世禄制,而不是强调真才实学的人才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故B项排除。D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