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词语积累交涉: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仔细体会。形容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会。转瞬即逝:瞬,一眨眼,转眼;逝,消失。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璀璨:形容玉石的光泽鲜艳夺目。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情景。接着具体介绍《蒙娜丽莎》画像。最后说《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给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课文主要内容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名画的呢?请同学们对照插图,把课文5---7自然段多读几遍,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1、画像概貌(尺寸、颜色)2、面部表情3、神秘的微笑4、优雅的身姿、交叠的双手5、空旷深远的背景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兰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由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朗读1-4自然段,细心体会文章通过人们等待的情景来衬托《蒙娜丽莎》的巨大魅力。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课外拓展课文下面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