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07年高考天津文综卷)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盛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2.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入侵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3.《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4.(07年高考上海历史卷)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5.从根本上说影响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B.与世界交流的程度C.政府的政策D.人们的思想观念6.观察图13—1,图片中的服装样式是()A.长袍马褂B.西装C.中山装D.休闲装7.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8.“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得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这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青年勇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并把新房装潢成欧美风格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的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并经常观看胡蝶、阮玲玉等影星主演的国产影片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坐有轨电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京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9.“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最早在哪一城市出现()A.宁波B.上海C.广州D.福州10.下列关于上海的交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20世纪初,汽车传人上海B.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出现于上海C.近代以来的中国首条空中航线是上海一北京航线D.1872年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在上海成立11.1920年,一人到广州游玩,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先生"12."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D.电报通讯13.关于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国第一家华资轮船公司创立②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③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④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试制成功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14.我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是()A.上海电视台试播B.北京电视台试播C.天津电视台试播D.广州电视台试播15.(07年梅州模拟卷)“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6.鲁迅先生写道:“中国社会上的状况,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