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十五)一、选择题1.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清政府借款修建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清政府独立筹资官商合办里程(公里)4171.22746.11042.41042.4占总里程比例46.3%30.5%11.5%11.5%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881~1911年铁路修筑情况,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失败,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在艰难发展并不是无从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和借款给清政府等所占的比例”等信息,可知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外国控制,故C项正确;清政府借款修筑铁路,借款的背后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实际筑路权已被列强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C2.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们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常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解析]材料信息“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说明工业革命成果应用慢,故A项错误;“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常骡车”说明出行多靠骡车,故B项错误;从“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到“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3.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上海市区交通秩序混乱亟待改进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解析]仅从交通工具不能说明城市的繁荣,故A项错误;交通工具混杂不等于交通秩序混乱,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传统交通工具和西式交通工具并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上海马路上传统交通工具和西式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答案]D4.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在奏折中写道:“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盛宣怀记述的科技产品是()A.火车B.电话C.电报D.电影[解析]根据材料“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描绘的是电话而非火车、电报、电影等,并且电话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交流。综上所述,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答案]B5.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解析]漫画反映的是对列强经济侵略中国的讽刺,不是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故A项错误;中国跨入铁路时代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列强分割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故C项正确;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6.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解析]材料反映了上海市民对电车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故D项正确;A项的“深深融入”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中的“完全”说法绝对化,应排除;C项表述内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答案]D7.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