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7课1.(2020·北京朝阳)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均田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白居易诗中描绘的是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处,与其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D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2.(2020·济宁)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碟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反映科举制特点的是()A.重视门第B.唯才是举C.差额录取D.自由报名【答案】D【解析】材料“投碟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说明科举制不受达官贵人的引荐,可以自由报考,故排除A项,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录取标准和录取程序问题,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3.(2020·北京房山区)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项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排除;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项排除。4.“汉、魏以下,州郡县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D.吏部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答案】A【解析】把考核和选拔州郡官员僚佐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故选A项。5.“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一首《及第谣》抒发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的情怀。与此相关的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联系所学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答案为D项;世卿世禄制是贵族世袭的官制,察举制是以品德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是以门阀士族地位确定的选官制度,都不会出现“读书人金榜题名时春分得意的情怀”,排除A、B、C三项。6.(2020·北京昌平)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A.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B.由中正官评定人才C.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D.更加的公开和公平【答案】D【解析】九品中正制注重依据德才来选取官吏,但是在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是注重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显示出更加的公开和公平,故答案为D项;A、B两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方法,排除;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项错误。7.(2020·北京朝阳)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这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三项错误。8.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