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考中考查《化学与技术》相关内容部分试题及其分析1.(04年江苏卷)石油化工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聚氯乙烯是用途十分广泛的石油化工产品,某化工厂曾利用下列工艺生产聚氯乙烯的单体氯乙烯:CH2=CH2+Cl2→CH2CI—CH2C1…………………①CH2CI—CH2C1→CH2=CHCl+HCl………………②请回答以下问题:(1)已知反应①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产率=×100%)为98%,反应②中氯乙烯和氯化氢的产率均为95%,则2.8t乙烯可制得氯乙烯t,同时得到副产物氯化氢t。(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2)为充分利用副产物氯化氢,该工厂后来将下列反应运用于生产:2CH2=CH2+4HCl+O2→2CH2CI—CH2C1+2H20………—③由反应①、③获得二氯乙烷,再将二氯乙烷通过反应②得到氯乙烯和副产物氯化氢,副产物氯化氢供反应③使用,形成了新的工艺。由于副反应的存在,生产中投入的乙烯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①、③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依次为a%、c%;二氯乙烷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②中氯化氢的产率为b%。试计算:反应①、③中乙烯的投料比为多少时,新工艺既不需要购进氯化氢为原料,又没有副产物氯化氢剩余(假设在发生的副反应中既不生成氯化氢,也不消耗氯化氢)。参考答案:(1)5.8;3.4(2)设投入反应①、③的乙烯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由反应①生成的二氯乙烷为x·a%,由反应③生成的二氯乙烷为y·c%,则由反应①、③共制得二氯乙烷的物质的量为(x•a%+y•c%),通过反应②可获得HCl的物质的量为(x•a%+y•c%)·b%。据题意,反应③消耗的HCl为2•y•c%,则:2•y•c%=(x•a%+y•c%)•b%解得:=反应①、③中乙烯的投料比应为。分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料配比和绿色工艺及化学计算等相关问题,技术层面只不过是提供信息,主要是计算问题。有关聚氯乙烯生产新工艺在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3以[拓展视野]作了介绍。2.(05年上海卷)26、(A)我国化学侯德榜(右图)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1)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2)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3)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分子式。(4)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6)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有。(a)增大NH4+的浓度,使NH4Cl更多地析出(b)使NaHCO3更多地析出(c)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纯度参考答案:(1)联合制碱法或侯德榜制碱法化肥或电解液或焊药等(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2)NH3+CO2+H2O+NaCl→NH4Cl+NaHCO3↓或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3)CO2(4)I过滤CO2Na2CO3X食盐水循环II循环I母液(提取副产品)煅烧炉合成氨厂沉淀池NH3NH3(5)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6)a、c分析点评:本题的核心知识在鲁科版、人教版《化学与技术》都有“纯碱制造技术”苏教版《化学与技术》没有制碱技术的相关内容,但在练习与实践(P25)中设置了“氨碱法”和“候氏制碱法”的习题,并在《化学1》专题2拓展视野中介绍了“候氏制碱法”。本题(4)第一空是技术问题,其余均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3、(05天津卷28)(19分)根据侯德榜制碱法原理并参考下表的数据,实验室制备纯碱Na2CO3的主要步骤是:将配制好的饱和NaCl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控制温度在30~35℃,搅拌下分批加入研细的NH4HCO3固体,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静置、过滤得NaHCO3晶体。用少量蒸馏水洗涤除去杂质,抽干后,转入蒸发皿中,灼烧2小时,制得Na2CO3固体。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表0℃10℃20℃30℃40℃50℃60℃100℃NaCl35.735.836.036.336.637.037.339.8NH4HCO311.915.821.027.0-①---NaHCO36.98.19.611.112.714.516.4-NH4Cl29.433.337.241.445.850.455.377.3①>35℃NH4HCO3会有分解请回答:(1)反应温度控制在30~35℃,是因为若高于35℃,则,若低于30℃,则;为控制此温度范围,采取的加热方法为。(2)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目的是。静置后只析出NaHCO3晶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