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D)A.国家利益的竞争B.国际霸权的争夺C.主导力量的转移D.不同制度的选择解析:“人心之争”不能体现国家利益的竞争、国际霸权的争夺和主导力量的转移。根据材料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之争成为两国斗争的重要内容,D项符合题意。2.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人继续敦促德国加入北约,法国人以一项计划作为回应,它将避免创立一支独立的德国军队,而是会将德国人纳入一支在北约总体权威之下的有共同制服、共同预算、共同军备和共同领导的超国家军队。这表明(D)A.法、德之间的恩怨尚未化解B.美、法两国在德国问题上分歧严重C.北约的建立源自美国的推动D.北约建立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的和平解析:20世纪50年代法、德之间的恩怨已经化解,排除A。材料反映美、法两国在德国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但不至于严重,排除B。材料只是涉及美国人继续敦促德国加入北约,没有反映北约建立的缘由,排除C。法国人的计划意在形成对德国的制约,从而起到了维护西欧稳定的作用,故D正确。3.下面为反映美苏冷战的漫画。该漫画中地球上插的牌子写的是“自由世界联合体”,赫鲁晓夫嘴下的缺口是“柏林”。该漫画反映了(B)A.美苏试图分裂德国B.欧洲处于对峙状态C.苏联处于战略攻势D.美国借口组建北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世界联合体”指的是资本主义阵营,“赫鲁晓夫嘴下的缺口是‘柏林’”寓意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欧洲的扩张,由此可知,欧洲处于对峙状态,故选B。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而不是美苏的战略意图,排除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处于守势,排除C;北约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已建立,排除D。4.下图是漫画《拒绝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只能发挥制度优势来对抗》。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B)A.再现了当时苏联的农业实际状况B.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C.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D.揭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解析:从漫画上半部分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现代化机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下半部分画面上身穿制服管理者的人好像在训斥没有好好干活的农民,管理者让人民弯腰拉犁耕地,而耕犁则是代表共产主义的锤子和镰刀,说明讽刺苏联的制度,得出该漫画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故答案为B。5.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48年的《铁幕之后》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下的罪恶;1955年的《七年之痒》等电影则向观众展示了美国当前政治体制的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反映了(B)A.政治形势影响电影发展B.电影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C.政治题材电影成为主流D.美国政治宣传方式多样化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美国的《铁幕之后》《七年之痒》等电影主题明显受到反苏反共思潮影响,宣扬西方民主自由,故B项正确。A项,题干中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影响电影主题,而非政治形势影响,排除。C项,题干无法说明政治题材电影在当时成为主流,排除。D项,题干不能说明政治宣传方式的多样化,排除。6.二战后戴高乐执掌法国时期,多次要求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张恢复以黄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在其要求被美国拒绝后,他将法国的美元储备全部兑换成黄金,并鼓动其他西欧国家也这样做。戴高乐的做法(A)A.反映了法国要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B.推动了西欧国家走向一体化C.打破了美国对西方世界的经济垄断D.造成了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解析:根据材料“他将法国的美元储备全部兑换成黄金,并鼓动其他西欧国家也这样做”可知体现的是法国要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A选项符合题意。欧洲一体化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打破了美国对西方世界的经济垄断的说法材料中并没有体现,C选项排除。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7.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美国一贯鼓吹西欧“一体化运动”,主张“政治统一”“军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