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题理(含解析)第Ⅰ卷基础题(共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白渠D.芍陂【答案】B【解析】材料“成都平原”“谓之天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B项正确;A项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C项也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D项是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排除。点睛:材料“成都平原”“谓之天府”就可以得出,这一水利工程使四川盆地变为天府之国;然后可以判断出这是都江堰。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A.商周时期B.战国时期C.春秋末期D.秦汉时期【答案】C点睛:材料“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用牛力耕田,这是做题的关键。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4.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是小农经济和专制制度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的中国尽管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小农经济和专制制度仍然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新经济因素和社会力量微弱,不可能改变世界格局。B、C两项政策是由A项决定的。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小农经济•特点5.能够证明我国明中后期纺织业领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是A.丝织业领域纺织水平提高B.生产劳动者人数众多C.实施了“一条鞭法”制度D.出现雇佣劳动力市场【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6.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一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A.河北曲阳B.河南汝州C.江西景德镇D.河南开封【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7.《孟子?尽心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材料中的“匹妇蚕之”反映的手工业形态是A.民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匹妇蚕之”反映的手工业形态是家庭手工业,故B正确。民营手工业,规模大于家庭手工业,故A排除。官营手工业,不是家庭为单位,故C排除。工场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远远大于家庭手工业,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家庭手工业8.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破碎的陶盆,白瓷餐具,及色彩艳丽的粉彩和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色彩艳丽的粉彩瓷是到清朝才出现的瓷器,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个时间没有粉彩瓷和珐琅瓷。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手工业·制瓷业9.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