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s\up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C)A.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B.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C.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汉代时期安徽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大多数分布于淮北、江淮且规模较小,体现出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正确;A、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朝人对南朝人的饮食习惯不以为然,称“江表残民”习惯以稻米和鲫鱼羹为食,纷纷“以言戏之”。根据以上材料得出的正确推理是(B)A.耕耙技术的成熟使北朝农业繁荣B.南方农业结构以稻作和渔业为主C.洛阳商业落后导致南北交流不畅D.经济重心南移影响饮食习惯变化解析:根据材料“《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称‘江表残民’习惯以稻米和鲫鱼羹为食”可知,南方农业以稻作和渔业为主要产业,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南北交流不畅的原因在于南北饮食差异,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3.《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此记载反映出(A)A.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B.四川成为唐朝重要的粮食产地C.唐朝时长安地区经常遭水灾旱灾D.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解析:据材料“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东南地区的粮食物资转运长安地区的现象,说明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故A选项正确;四川不属于东南地区,故B选项错误;“备水旱”不是经常遭水灾旱灾的意思,故C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长安地区粮食缺乏,无法体现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故D选项错误。故选A。4.隋代及唐代前期,最为广大的富庶地区首推黄河下游及其南北一些州郡。到唐代后期,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成为全国少有的富庶地区,也是当时皇朝财赋主要取给的地方。这一变化说明(B)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政局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C.对外贸易的重心发生变化D.耕作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解析: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权,导致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和平的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A项错误;唐朝对外贸易中心依然是广州,并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耕作技术的变革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5.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C)年份建置作用开皇三年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接连洛阳与淮河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解析:A材料无从体现,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错误;从材料“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可以知道政治军事重心并未南移,故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军事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选C。6.两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出产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不利。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D)A.北方长期战乱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稻米多产于南方,小米和小麦多产于北方,“沙漏倒转”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