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12人,左丞相9人,其中非秦国人占到丞相总数的60%以上。此材料可说明()A.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秦国重视招揽人才D.旧贵族势力严重削弱2.嬴政统一六国后,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嬴政这一做法()A.重在限制丞相权力B.具有宣扬功业色彩C.在寻求统治依据D.企图保证皇位世袭3.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B.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强化了皇权专制制度D.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4.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知识点二、三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5.“约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多万人去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50万人征伐南方……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A.生产工具的差异B.政治制度的差异C.社会观念的差异D.经济形态的差异6.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高起、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范围,而且推动了()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B.“家国同构”的形成C.地方行政三级管理局面的形成D.诸侯争霸的形成2.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A.实行宗法制B.尊奉儒家思想C.采用严刑酷法D.推行郡县制4.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这得益于()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5.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A.刘邦、项羽起义B.“国人暴动”C.三家分晋D.陈胜、吴广起义6.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等材料二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的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直到公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秦兼天下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1)据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