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重点班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精耕细作B.铁犁牛耕C.封建土地私有制D.自然经济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4.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5.《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6.“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徽商的虚伪D.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7.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西安B.上海C.广州D.天津8.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9.一些西方史学家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作“勘察的时代”。推动这一时代到来的最基本因素是()A.《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B.世界各大洲联系日益加强C.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西欧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10.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11.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有()图一16世纪的手工工场图二19世纪的机器工厂图三20世纪的跨国公司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A.全球化趋势出现B.殖民扩张的开始C.世界市场的形成D.资产阶级的形成1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①轮船招商局②江南制造总局③京师大学堂④开平煤矿A.①④B.①③C.②④D.①②1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A.完成工业化B.发展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