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同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精耕细作B.铁犁牛耕C.封建土地私有制D.自然经济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①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4、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唐朝有唐三彩,元代有青花瓷,明代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彩B.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名窑C.夏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D.在欧亚非地区都曾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6、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A.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B.崇仁坊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7、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9、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0、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A.春秋战国时期、明朝B.汉朝、唐朝C.明朝、清朝D.春秋战国时期、宋朝11、《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1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主要是指()A.缺乏资本原始积累B.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C.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D.没有相应的政权保障14、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