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顽症迎刃而解2008-3-29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考的命题重点,但有关知识点却有不少同学掌握得不怎么好,甚至时间长了对数列试题产生恐惧心理,见到与数列有关的试题就觉得心里没底。本文针对一部分同学学习数列时存在的弄不懂、记不住、易出错、用不活等问题,结合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一些典型数列例题,给出了若干常规处理办法,供同学们参考。症状一基本问题耗时太多【表现】对一些有特殊结构的等差(等比)数列基本题,做不对或能做对但耗时太多。如:在等差数列中,若,是数列前项的和,则等于()A.48B.54C.60D.66参考答案:B【症结】这类题目往往要求灵活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求解。【突破之道】熟记有关规律:若是等差数列,,且,则有,特别地,;又若是等比数列,,且,则有。例1已知两个等差数列和的前项和分别为和,且,则使得为整数的正整数的个数是()A.2B.3C.4D.5【解析】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题,由得而,,代入上式化简得,易验证当时,取整数,所以选D。症状二迁移运用能力不强【表现】对教材中的内容形式稍加变化的试题不知如何做。如:在数列中(是常数,),且成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1)求的值,(2)求的通项.参考答案:(1)=2(2)【症结】对教材中讨论过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叠加法、叠乘法、逆向相加法、错位相减法)等未能实现灵活的迁移、运用。【突破之道】对教材中相关的内容,盖上书上的答案,尝试自行推导,去体会这些解题过程中蕴含的方法技巧,如有自己的感悟,就及时记下。例2已知数列满足,,试求数列的的通项.【解析】由题意有,,,,把上面个式子用叠加法相加得症状三递推关系题入手难【表现】对形如“已知,且,求通项”的数列问题不知该如何求解【症结】对高考试题中的一些典型数列问题(如差等比数列)缺乏系统的求解方法【突破之道】差等比数列是高考数列问题的典型。一阶差等比数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到一个适当常数,为等比数列,如何找到常数呢?若常数满足,,其中为常数,且(因为的情形很简单,可直接求通项,此处从略)。存在常数,使为等比数列,其中的参数由特征方程给出,从而,可将新问题转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例3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解析若能注意到,于是可视数列是以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于是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即.症状四缺乏与的辩证思考【表现】对以或型给出的递推关系试题不知如何下手,如:设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项和为,并且对于所有的自然数,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与2的等比中项。(1)写出数列的前3项;(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推理过程);(3)令,求参考答案:略【症结】对适用于任意数列的重要关系式未掌握和灵活运用之。【突破之道】对于任意数列有(适用于任意数列的重要关系式),这表明构成了一个新的数列,它的通项表示相应数列的前项和,它的第一项表示数列的第一项,当时,数列相邻项的差,这就是数列与其和数列之间的辩证关系。另外,某些特殊数列可以通过适当的变化(如裂项相消)以后求和。例4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的前项和满足,且,,(1)求的通项公式;(2)设数列满足,并记为的前项和,求证:,.解析(1)令,得解得(注意条件,舍去);若,则由得,两式相减得,,整理即得,由题意有(),()于是数列是以2为首项,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则,()(2)略。对于一般数列,若已知条件为,求通项的方法,除了用“尝试——猜想——探求——发现”(最后用数学归纳法严格证明)思维模式外,还有其他的处理方法,由首先推出,解除的大小,接着常有两个思考方向:(1)当时,,问题转化为与()的关系问题(前面已求出),求出后,可用,()求出数列的通项;(2)利用递推关系作差技巧,由得(),而(),两式相减即得,于是我们就把问题转化为与之间的问题了(一般情况下,转化到这一步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