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父_____、弟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我们还学过他的诗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承天寺承天寺承天寺大雄宝殿承天寺大雄宝殿承天寺甬道承天寺甬道承天寺庑廊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宋)陀罗尼经幢(宋)赏析•“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品读课文,体会意蕴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月色比作“积水”,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突出树影的交错纵横的特点。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将短文分三层,概括层意,并指出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②“……盖竹柏影也”——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交待夜游的时间和原因(记叙)写庭中月景(描写)抒发内心感受,表现旷达胸襟(抒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表达了作者欣喜赏月、漫步的悠闲的心境,同时透露出虽屡遭贬谪,却能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感慨及被贬不得志的抱怨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