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漂亮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福。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 有味地细品语句 深挖诗人的情感 3 、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 1037 ~ 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 、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 、学生自由读。 3 、一生读。 4 、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 、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 、沟通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 、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 、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 .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 .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 、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 失落、欣喜) 4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 ( 1 )无与:没什么 缺少志同道合的人 (读出失落) ( 2 )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 (读出果断) ( 3 )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 、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 、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 、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