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比有奇语说倒喻文/严志明所谓《诗经》“六艺”,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比”即比喻。在古典诗词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常见的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是明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为暗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是借喻。这些大家都熟悉。然而,在古典诗词中,比喻的形式远不止这些。在这些基础上,诗人还创造了其他多种形式,倒喻就是其中最新颖独特且富有审美意蕴的一种。倒喻又称逆喻,是指有意改变一般比喻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格式,把本体和喻体语序颠倒过来而构成的比喻。一般而言,比喻都以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从而化抽象为形象,突出本体的可感性。然而,倒喻则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形象的事物,从而化形象为抽象,凸现本体的审美性。这种打破惯性思维的比喻方法,往往会开拓出一种新奇的意境,创造出奇妙的美感效应。倒喻经典的范例当数秦观《浣溪纱》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里,词人不按通常比喻的手法设喻,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以抽象喻具体,用无形的喻体比有形的本体,构成两个新奇的比喻,使其意境变得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倒喻作为一种创新,不少人还善于化朽言为神奇,出俗套以新意。例如,王观《卜算子》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古人常用秋水形容女子的眼睛,用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而词人却丢开眼如秋水,眉如远山的俗套,倒过来作比: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就像女子流动的眼波,那些团簇纠结的山峦就像女子蹙聚的眉峰,朽言化作神奇,给人带来无限情思。至于“眉眼盈盈”句,语承前喻,轻快一笔,别开生面: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真个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此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玄宗回到长安皇宫,虽说池苑皆依旧,但已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不禁黯然泪下。其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倒“面如芙蓉眉如柳”之序,使原本形容女子美貌的俗套之喻生出新意。这一倒喻手法非常契合人物心绪——唐玄宗那种对杨贵妃的思念——“一别音容两渺茫”的心境,全都传递无遗。古典诗词中的倒喻,有的情形比较复杂,理解其不仅要注意喻句,同时还需从全诗整体考虑。先看孔绍安的《落叶》:“旱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这首诗题为“落叶”,似乎是在咏物——感叹早秋落叶惜故林,但实际上却是借物喻人,即以倒喻的手法表达诗人思乡之情。诗人不用翻飞的不愿离开故林的树叶比喻远别故土后急切思归的客心,却说“落叶”“飘零似客心”,即以眷念故乡的客心比喻不愿落地的树叶,从而使这种“客心”形象读诗即见。再如,白居易的《白牡丹》:“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唐人喜好牡丹,但牡丹白色居多,其常被认为最贱。诗作表面好像是在为白牡丹鸣不平:白花受人冷淡,没有人喜爱,却占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叫牡丹,这就像我这个不受人重视的东宫赞善大夫一样,还被人叫做幸运走时的朝廷京官。但诗的真正意思并不在此,骨子里是在抒发诗人自己的一种牢骚——东宫赞善大夫只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其实,诗人是用白牡丹受人冷落比喻自己为朝庭投闲置散不被重用。改写一下,诗实际是说:“闲散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应似白花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但这样写,诗意就大为逊色了。本体喻体结构关系上的倒置只是倒喻的形式,意义关系上的倒置才是倒喻的本质。紧扣本体和喻体的意义关系,从其情理上加以分析,就不难准确地理解诗意。例如,《红楼梦》林黛玉咏柳絮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词中的比喻句,本体是柳絮,喻体是“人命薄”,字面是以人喻物,揣度一下两者的情理,实际上却是以物喻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