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备考的三大要点专题辅导湖北华元林小说在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刚刚升入高三年级的学生,该如何抓好小说的学习与备考呢?我感到,应该从以下三个要点入手。一、重于理解思想内容。英国著名小说家伍尔夫认为:小说家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伍尔夫所说的“生活的内在真实”,就是小说的主题思想。因此,对说的阅读,如果离开对主题思想的探求,单一欣赏小说对客观事物摹写的手法,只能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但是,时空的间隔,使我们的高中学生对小说,特别是古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中所展示的生活背景相当陌生,对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内在真实”缺乏准确的感知。怎么办?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将小说与哲学、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学习。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离奇的情节,对这种非真实的逻辑结构,的确难以理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回忆一下这样的历史事实: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蒙受战祸,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暴力、欺骗、冷酷主宰着当时的人际关系。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他有权利享有正常人的生活,可是,无情的命运竟使他变成了一只受人厌恶、冷落、歧视的甲虫。这种虚幻的情节正好揭示出当时欧洲人际关系的“内在真实”。这又使我们联想到蒲松龄的《促织》:成名的儿子死后变成促织,后来又从促织还原成人,似乎更加荒诞离奇,但是,这正好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内在真实”。倘若离开时代背景和哲理思维,学习这样的小说就只能止步在幼儿看卡通片的层面上。了解背景,跨越时空,设身处地,这是我们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诀窍。这一诀窍,同样适合对散文、诗歌、戏剧等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掌握这一诀窍,应对理解高考试卷中各类文体文章的思想内容,自然会游刃有余。二、精于分析人物形象。小说是靠人物形象来揭示主题思想的,而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正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学习小说,就要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高三,我们已经接触到相当数量的小说作品,在复习备考阶段,要特别重视对小说形象的比较鉴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家人,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家人,吴敬梓《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他们的国度、性格、经历各不相同,但是,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却是共同的。鲁迅小说中祥林嫂、孔乙己、阿Q、华老栓、杨二嫂等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共同体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中国国民精神的麻木。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以上是异中求同,再举几个同中求异的例子:同是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曹操的智慧中掺和着险诈,鲁肃的智慧中融会着敦厚,周瑜的智慧中伴随着偏狭,而诸葛亮的智慧中则体现着博大。同是悭吝鬼,俄国作家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是一个貌似乞丐实为富翁的病态“吸血虫”;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则是一个只要金子六亲不认的执著狂;而中国作家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虽然也是一个临死不悔的守财奴,却能知些礼仪,通点人情,显然颇有些“中国特色”。同是用眼神刻画人物,葛朗台见到金子,似乎死去的眼睛又闪现出贪婪的光芒;而祥林用心爱心专心嫂“间或一轮”的眼睛证明自己还是“活物”。不难看出,巴尔扎克用的是浪漫的夸饰,而鲁迅则用的是冷峻的素描。如此学习小说,就能做到前后贯联、纵横捭阖,激活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应考能力。三、善于摄取写作元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小说中人物的刻画、结构的布局、细节的描写、事件的陈述、词语的遣用等,都无疑是我们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好范例。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文体不限”,为我们的写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小说中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