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用词贴切增文采井永战2008年的《语文考试大纲》将2006年的“词语生动”改为“用词贴切”。变化后的措辞简明扼要,不仅涵盖了以往考纲的内容,而且丰富了“有文采”的内涵。“用词贴切”比“词语生动”的要求可操作性强——它要求用词准确、鲜明、妥当,使表达的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做到“用词贴切”可从7个方面着手。1.精心选择恰当的动词。用纸的砧,心的锤反复锤炼动词,力求准确、贴切、鲜明、生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人读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2007年浙江一考生的《指间沙》片段:花瓣,从枝头飘零,在空中舞出唯美的痕迹。流星,从夜空滑落,在云间划下无奈的弧线。细沙,从指间穿过,在地上蓄起薄薄的积淀。对于花瓣,作者用了“飘零”“舞”,写出花的轻盈、优美;对于流星,作者用“滑落”“划”,写出其消逝之快,暗示美好东西的易逝:对于细沙,作者著一“穿”字,形象生动,写出沙细的特点。2.用心锤炼叠音词、拟声词、谐音词、双声叠韵词,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能使描述更形象,抒情更细腻,增强文章的意境美。如2008年陕西一考生的《不哭,中国人不哭》片段: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山林,潺潺的流水,熙熙攘攘的人群,忙忙碌碌的生活,平平静静的校园,琅琅的读书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们享受着天堂般美好的生活。顷刻间,山在动,树在摇,墙在倒,屋在塌,瓦砾遍地,尸体横陈,河水在呜咽,人民在受苦。满目疮痍的土地,人民在承受着地狱般的磨难。“蓝蓝”“白白”“青青”“潺潺”“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平平静静”“琅琅”这些叠音词营造出一个和谐优美的世界,与下一段地震发生后的情形形成对比,突出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但这些并未吓倒中华儿女,汶川人不哭,中国人不哭,突出了文章的主题。3.用心挑选表色词,以增强文章的意境美、绘画美。如2008年浙江一考生的《感受乡村》片段:白鹭弋来,点破一湖秋碧;杜鹃归去,踏残满地落红。朝暾夕月,草长莺飞,在生命的罅隙,歆享静谧,感受乡村……“白鹭、秋碧、落红”这些词语富于色彩美,为本文营造了优美的意境。4.合理运用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形成一种整饬而和谐的美。如2008年上海一考生的《他们》片段:溯过漫漫的风烟,他们把执著和追求写在旗帜上,他们的精神在永远歌唱。从《诗经》到楚辞,从“建安七子”到陶渊明,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诗人怀抱激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段文字大量使用短语、成语,简洁凝练,节奏铿锵,气韵流畅,于不经意中彰显出独特的美感。5.适当运用文言词语,使文章典雅庄重,有一种大气之美。如2007年江西一考生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片段:有道,有法,有仁,思却之明智;有义,有思,有情,念多之感怀。终如清泉一泓入心,醍醐灌顶,洗濯性情。用心爱心专心想之,感触良久!作者有扎实的古汉语基础,能够灵活运用古典诗文,文中化用、引用恰当,读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6.运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以及口语,让文章俗中见奇,平中见美。如2007年陕西一考生的《我们不差》片段: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久(九)坐不动、十分无用。引用时尚语言说明目前社会对啃老族的担忧,借此展开议论,论述“我们不差”这一论点,这样写易于使人接受。7.用词高度概括。如2008年辽宁一考生的《青春的火把》片段。让这火把恒久燃下去吧!多一份关怀,多一抹温馨,多一个善意的手势。让这火把永远传下去吧!少一点儿无奈,少一次争吵,少一回无意的违规。让这火把永驻心间吧!带着光明的心踏上旅途,走过宁静的公共场所,停步于红灯的交通路口,揭穿虚伪,挺身邪恶……青少年,一代崛起,一片火种,一抹阳光,一种希望,一颗颗火热的心,一曲曲称颂的歌。这段文字中数量词、形容词、动词简练生动,不啰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