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微课版)会同县青朗学校谢丰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王绩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诗歌的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的诗体可分为乐府、杂言、四言、五言、七言等。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庭中有奇树》)•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诗体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3、词曲•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方法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3、托物言志托物寓理4、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5、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类试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这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3、这首诗借助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某句。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答案】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难点探究】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研读探究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答: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妙在融情于景,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描摹景物的总体特征2、点明运用的表现手法。3、借此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步骤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小结】答题步骤1、描摹景物的总体特征。(必须细致描绘)2、点明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果表现手法不止一种,就要写出主要手法)3、借此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作用或效果,如果有结构上的作用,也一并说出)附:《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