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济南高一检测)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时代农业生产的典型特征。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答案:C2.(·昆明高一模拟)《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B.诸侯权力增强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解析: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题干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了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土地私有权在当时获得认可。答案:D3.(·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重农抑商”B.土地兼并严重C.“闭关锁国”D.井田制瓦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选B项。答案:B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故选D项。答案:D5.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C.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解析:本题考查这一时期土地所有制的演化趋势。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C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D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B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答案:B6.(·南京高一检测)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商业兴盛D.封建统治者重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翻地块”就是发展农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农本思想。答案:A7.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发展。其原因不包括()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材料表明统治阶级采取重农政策,其出发点在于A、C、D三项,而B项叙述不符合史实。答案:B8.《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严格管理市场D.压制丝织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核心思想是限制和压制商人的生活服饰,推崇农业,因此选B项。答案:B9.(·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并结合清朝的对外政策可知是闭关锁国,即严控对外联系。答案:D10.(·海南学业水平测试)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解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并不是禁绝一切海外贸易与对外交流,而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