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1.英国《权利法案》是对《大宪章》的继承与创新。其“创新”主要体现在()A.限制国王的权力B.确立君主立宪制C.形成了两党制度D.确立责任内阁制【答案】B【解析】A项是继承,C、D两项与《大宪章》没有关系,君主立宪制是创新。2.(·烟台)钱乘旦在《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一文中指出,“从血统上说,王位的新主人是詹姆士的女儿和女婿,这样就保留了斯图亚特的族谱,但王位的内容却因此起了变化。”对“王位的内容”变化说法欠妥的是()A.专制王权→民主共和B.个人专制→宪政体制C.王在法上→王在法下D.国王至上→议会至上【答案】A【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民主共和的说法不妥,A项符合题意。3.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A.君主专制B.共和制C.贵族制D.君主立宪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有国王,排除B项,国王权力受到限制,排除A项,城市代表拥有立法之权,排除C项。4.某一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如下一组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是()A.中国古代皇权至上B.立宪君主地位尊贵C.平民领袖平实民主D.中外建筑政治文化【答案】D【解析】只有中国的太和殿体现了皇权至上,不能体现立宪君主,排除A、B、C三项;三者共同体现了中外建筑政治文化,D项正确。5.“直到19世纪初……一位官运亨通的首相同时要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支持,否则便会在政治航道上触礁翻船。”该材料说明当时英国()A.责任内阁制尚未成熟B.国王“统而不治”C.首相主要对国王负责D.三权分立制确立【答案】A【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在19世纪初尚未成熟,材料信息“官运亨通的首相同时要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支持”也可以体现出这一特点,故选A项。6.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段材料说明()A.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任何作用B.英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约束,只能依法行事C.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拥有一切权力D.资产阶级取得反对国王斗争胜利【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中心是关于英王的权力,干扰项A项,英王是虚位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仪式性角色,并非没有作用。7.如图是为纪念历史上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重要文献是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体确立的标志。这部重要文献是()A.《德意志帝国宪法》B.英国的《权利法案》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美国的1787年宪法【答案】B【解析】依据图中的信息“1689”可知这部重要文献是英国的《权利法案》。8.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年),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这里所说的“根”和“奠基石”的主要内涵是()①共和制②联邦制③三权分立④黑人奴隶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黑人奴隶制是1787年宪法的缺陷,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确定选B项。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答案】A【解析】按题中材料,法案(决议)要国会(或州议会)议员五分之三以上同意可通过本州州长由本州民选产生。这正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10.房龙在《美国史纲》中说:“它是一份论述政府规则的理论文件。它在过去的140年中经历巨大变化。即使是到了1927年,它仍然还像(当初)那样充满了活力。”这一文件是()A.《独立宣言》B.《邦联条例》C.《联邦宪法》D.《权利法案》【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27年”“140年”推算可知,题干中论述政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