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公文写作的实践与体会第一个方面,收集资料。“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只有掌握大量情况,心中有数,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写出有一定份量的作品。因此,我认为,文字材料要想写的不吃力、不费劲,平时就要多下功夫,注意多看、多听、多留意,多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意图,以及本部门的情况、所属单位的情况和横向单位的情况,尽可能多地捕捉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们来讲,收集资料是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写作的角度看,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酝酿和思考的过程。平时注意资料的收集,既有助于掌握最前沿的东西,更有助于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文章的新鲜感。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切身地感到,材料观点的独特、内容的新颖,往往是打动人、吸引人的关键。只有做到思想新、观点新、事例新,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令人耳目一新,才能让大家从心里往外愿意接受它。如果一份材料,通篇都是老生常谈、老调重弹,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和要求的。其实,部里的很多领导和同事,都注意到了资料收集的重要性,也都有个习惯,喜欢把看到的一些好的资料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所遇到的活儿,要求时间很急,因此准备工作难以做到充分。由于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写起东西,往往有捉襟见肘之感。2004年底,我被抽调到市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那时,我刚到部里不久,对全市的党的建设这方面的情况,也是不甚了了,不很清楚。写材料最忌讳的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本身就不明白,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叫别人明白呢。因此,最初的阶段,感到脑子很累,身体也很疲倦,写东西费劲吃力。后来,我把中央和省委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以及试点地区的一些经验材料,包括“三讲”、“农村学教”等方面的材料,都拿过来,从头到尾地看,翻来覆去地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上级的精神吃透了,基层单位的情况熟悉了,应该掌握的一些问题也了解了,所以工作起来就觉得比第1页共31页开始时顺手些。有了这段工作的经历,我体会,材料要写得厚实,让看材料、听材料的人觉得是那么回事,信息量的掌握是第一位的。而掌握更多的信息,关键是要做好“看”和“听”的环节:通过“看”,收集和阅读有关的文字资料;通过“听”,或者两者并用,进行调查研究,以收集活的素材。当然,“看”和“听”,不是单纯地看一眼半眼,也不是简单地听一下半下,而是用心看,用脑听。在知识爆炸、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对收集和阅读文字材料方面,大家不难做到。难做到的是第二个方面,收集活的素材,也就是搞好调查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我亲身的经历,谈谈收集活的素材的重要性。2005年,大概在3、4月左右,市里请来几个新华社的记者,想把我市老工业基地和弱势群体存在的实际困难,以新华社内参的形式反映上去,让上边了解抚顺的困难,争取中央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当时,市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研究室。我记得,领完任务,已经是中午了,而这个材料要求第二天上午交稿,时间很紧迫。回来之后,张主任让我们办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叫我们分头打电话,把就业局、计划发展局、公安局、民政局、社保局以及社区等单位召集起来,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通过座谈,我们了解了我市弱势体群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而且也被这些困难群众所遇到的问题深深地打动,觉得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我市的实际情况反映上去。因此,在写这个材料的时候,感到笔下有东西可写,而且是带着感情去写,觉得写不好,对不起抚顺的老百姓,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大家工作了一宿,第二天按时交了稿。新华社记者看了很满意,也很吃惊,把这份稿子及时报了上去,使中央的领导对我市的情况有了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为今后的棚改和大乙烯工程落户我市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二个方面,谋篇布局。有人讲,写材料就像搞建筑,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画出略图、详图、再照图施工,方能盖起高楼大厦。资料收集全了,第2页共31页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收集来的资料,在脑子里好好过一下,分分类、排排队,弄清楚这些资料哪些有用,哪些用处不大;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说明本质的,哪些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