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德育理论基础之比较探析摘要:世界各国学校都有道德教育,了解国内外高校德育研究现状,比较中西学校德育理论基础的异同,可以追本溯源,对于搞好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西学校德育理论基础进行比较,以期能为学界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中西比较;学校德育;理论基础对于道德教育,它是德育的传统称谓。中西方关于德育的最初由來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对人的思想进行教化,放眼到当代中西学校德育的现状,为探寻其实效性,追本溯源。一、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理论都是以“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为基础,即以儒家德育为主流的传统德育是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起点,它起始于先秦,繁华于汉唐,极致化于宋元明。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派相继提出各自的德育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势。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以“礼”为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仁政”与“德治”,实现了当时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创举,将儒家思想推上了中国封建德育思想的顶峰,逐步占据了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流地位。汉代董仲舒继承并发扬了孔孟的儒家学说,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从此独尊儒学的地位形成。宋代朱熹、程颐、程灏等人的理学思想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确定为“大学”的基本任务。到明代,儒家的“四书”“五经”已经被学校视作教材,以“不犯上作乱”“孝亲敬长”的德行作为学生品行的首要原则,重视道德教学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德育体系。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是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在不断吸收和继承以往德育理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教育实践的经验,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了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大特点,对无产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级德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十九大以来,习主席在多次会议发言中引经据典,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总之,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必须强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借鉴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有益文明成果,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二、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理论基础“当代”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这一时期西方学校德育的研究开始发展为各种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派开始从德育本质的探讨入手来研究学校德育的模式,并付诸学校德育的实践活动中去。一是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看来,人的道德发展是认知结构从低到高发展的一个过程,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它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个体只有参与社会活动、承担一定的道德角色才可能发展道德判断水平,而道德判断的水平取决于道德认知,决定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论,在此理论中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六阶段”。道德教育的实践观。科尔伯格基于学校德育改革,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德育模式和方法,如提出了两种学校德育模式、课堂讨论法和群体教育法等,来促进学校德育的实践发展。二是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的道德原理》《学校与社会》等论著中。他认为道德观念是通过儿童自己参与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中得来的,提出“社会公民”的德育目标,主张“社会生活为主”的德育内容和“寓德于生活”的德育途径;强调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性灌输;杜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即生长”观点,即把教育看做是促进儿童天生本能欲望生长的过程。“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如同学习游泳不下水一样,那是学不到东西的”。三是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是多元的、相对的和变化的。因此,学校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儿童掌握价值澄清的方法,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民主体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