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之四美一、故事之美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二、人物之美1.莺莺的深情之美。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她只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她对未来也有深深的忧虑。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就是她的离愁别绪也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她的叛逆是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仅仅是儿女情长。2.张生的钟情之美。张生虽然有时也有软弱的一面,但对爱情却是执著专一的。他毫不顾虑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胆追求自己钟爱的女人;他为莺莺而滞留浦东,不去赶考,忘了功名也忘了食寝,甚至身染沉疴;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长亭分别之际,他蹙愁眉长吁气阁泪汪汪不敢垂,根本不愿意离去,但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劳东去燕西飞,就是后来得中功名之后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真可谓是钟情至诚之士。3.红娘的热情之美。身为婢女的红娘面对老夫人的汹汹气势,她从容镇静,机敏地为二人辩理,指出她们的结合完全是由赖婚引起,是一双心意两相投。接着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的过错,迫使她答应两人的婚事。红娘对老夫人的审问和指责,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三、情境之美1.借途中之景传感伤之情。莺莺乘车去长亭,她的离情就寄寓在一路上的景色之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4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此曲不愧为千古绝唱。2.借席上之境传愁苦之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杯盘酒菜都能传情。但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还是张生,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席上多人之境毕竟不同于西厢两人天地,张生再难受也要矜持。此时他的委曲难言之情只有莺莺偷偷看在眼中。两人这种细腻隐微无奈的情绪正与离筵特定之境吻合。3.借席后之境传叮嘱之情。席终人散,只剩下两人与红娘。莺莺这才可以向张生倾诉衷情。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尽管肝肠寸断,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体贴入微的话语传递出缠绵深情,温柔贤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终于把藏在心底最重要的话说出来了,虽然突兀,分量却极重,一往深情中也可窥见莺莺内心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此无外人之境,才有此自然直露的表白。4.借别后之景传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