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的特点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顾城的诗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那么具体是什么样的特点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顾城给我们留下的经典,虽然只有两句,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份量,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在其短暂的生命里,抒写了诸多作品《黑眼睛》、《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等诗集,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被称为当代的唯美浪漫主义诗人。一、顾城的诗歌,灵感来源于他童话般的思想有人说,诗人是导演,诗人是演员,诗人也是旁观者,如果说导演忠实于剧本,而演员忠实于剧情的话,旁观者就只会忠实于他自己。他们往往将剧情加工,融入自己的影子,然后变形,因为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送到嘴边的东西和召之即来的快感,他们喜欢变化,擅长标示,直到最后真正消化下去,最终刻上自己深深的烙印,诗人也同样不外如是。“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远和近》作于1980年6月,翻看顾城大事年表,我们很容易发现,1980年8月8日是个极富纪念意义的日子,诗人和相识一年的恋人在这一天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因此结合这样的背景,再读这首《远和近》我通常把它归为一首情诗,虽然有很多人说她是一首哲理诗,但是我仍然坚持己见,退一万步说,爱情有何尝不是极富哲学意味的课题呢?云和你和我,何其遥远,怎可同日而语,要读懂此处,就需要变形和扭曲了。诗人把云和我相提并论,意在把云视作世间万物的抽象,将云和我对立摆放,意在分离此三者,表现出心中的一种深深的思索。暂且不去追究这样的灵感是不是诗人抬头看天的时候迸发的,但是俗世中,天上的云的确够远,但是再远的云,也没有我和你的距离远,这样的距离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透过你的眼眸溢漫出来的,这就是诗人的感觉。同样不去追究这首诗作是不是说的诗人自己的感情,但是意味的确是深长的,顾城将人与人内心的距离抽象成我和你,抽象成你和云,之后经过变形形成全新的形象,也就是远和近。诗人的思想就像照相机一样,无论是凹镜还是凸镜终能将客观事物和主观事物进行加工,将它们的另一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个时候,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它们已经深深的刻上了诗人灵魂的烙印。在顾城童话的城堡里,诗人总不喜欢扮演自己,他喜欢扮演孩子,扮演小动物,扮演一切纯洁的角色。他在诗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就以一双孩子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在儿童的理想里重建着成人的世界。诗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孩童的形象,如同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非常圣洁。这很有力量,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而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更具震撼,比成人的呐喊更振耳发聩。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西方文学中也经常有这样的艺术形象。在一群污七八糟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非常无辜的小孩子,作为一个亮点来平衡这个世界当中所有人的罪。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家园。儿童的心是未被污染的本心,一点都不幼稚,在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顾城又把自己幻化为树熊,通过树熊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自己真实的心态和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