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学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2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2′1.掌握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2.掌握中原人口外流的流向及概况。3.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基本进程和特征。【达成途径】1′1.阅读课本P11-12有关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汇总到一起。2.阅读课本P12-14有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掌握人口南移的基本情况。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重点把握学习目标3。【自主学习】12′【巩固目标】30′要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1.下列关于四大经济区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山东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B.山西“膏壤沃野千里”C.江南一直落后与北方D.龙门碣石以北属于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业区要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出现第一次高潮,其原因是()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②少数民族内迁③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④西晋政府鼓励农民开发江南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B层】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B.民族迁移对经济有重大影响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发展至关重要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①南迁人民带去的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②出现在国家分裂或战乱中③随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迁移④南方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A层】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要点四:人口迁移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农天下。”——《宋书》卷五十四(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日:“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我国历史上出现那几次重要的人口移民潮?地区分布特点地位特点中原山东以河南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已呈现和经济实力发展的特点山西江南地区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大部分地区人口,生产技术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山东、以北的广大地区气候,土地贫瘠经济实力十分有限项目出现时期主要原因影响第一次之际永嘉之乱,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主内乱;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促进民族融融合,有助于各民族见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提高各民族的素质;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第二次以后安史之乱第三次之际靖康之乱原因经过影响1.中原人口南迁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孙武、东晋、南朝:南北经济趋向平衡1.带来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成为人才密布区2.凸显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互补的需求,成为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南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学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2/2【知识链接】一、重点知识解析1.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经济区域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2.关于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我国山东、山西为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寂、麦、粟、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道纵横,以种植稻耕农作物为主;龙门竭石以北,气候寒冷,...